怀揣农学赤忱,项结在成都温江的三下乡实践中,让作物栽培知识扎根沃土,让青春实践在乡野淬炼中成长;以专业为锄、青春为壤,深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融合之基。作为格桑花青穗兴乡小队的队长,从蓝图到实景,“扎根”的深度与“联结”的广度,丈量着青春的足迹。春林村的晨露与藏文典籍馆的暮色,交织成心底不灭的微光。
实践之初,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让民族团结的理念与实践自然融入温江本土。初到春林村,村民望着桃树卷曲的叶片、柑橘开裂的果面,眉宇间满是愁绪;次日走进四川省藏文典籍博物馆,听工作人员讲述藏族典籍中蕴藏的生态智慧,谈及如何让藏文走出展馆、贴近生活,大家都深切感到,“文化共融”不该只是隔着玻璃的冰冷展览。几番奔走调研后,思路渐渐清晰:拆解重组农牧防控技术,为温江的桃树、柑橘量身定制防治方案;将民族文化体验从展馆延伸到田间地头,让村民与孩童在劳作中真切触摸到多元文化的温度。
图为队员和项结调研柚子树病虫害。邓子蓝 供图
筹备过程的琐碎,让项结真切体会到“保障”二字的千钧重量。为协调春林村的活动场地与博物馆的拍摄时段,她反复沟通十余次才最终确认;采购物资时,汉藏双语绘本要兼顾童趣与易懂,防治工具需保证专业与实用,清单在反复斟酌中逐步完善;创青春平台报名环节,她逐人核对信息,对实践方向的表述字斟句酌。宿舍灯下核对清单、梳理信息的夜晚看似平淡,却让她深深领悟:团队前行的基石,正是队长这份沉甸甸的“兜底”担当。
“农牧服务进春林”活动当日,项结身兼“调度员”与“技术员”两职,在田间地头奔忙不息。她合理分配任务:善沟通的队员随农户访谈记录难题,懂新媒体的用镜头捕捉防治现场并剪出技术短视频;她自己则带着植保专业工具,蹲在桃树下教大家辨识蚜虫卵鞘,在柑橘园演示黄板悬挂技巧。实践中她顿悟:课本里的“生态平衡”“生物防治”,唯有转化为田间地头农户看得懂、用得上的法子,才能真正化为滋养沃土的力量。
图为队员和项结调研茶园病虫害。邓子蓝 供图
实践的深层意义,更在“联结”的悄然铸就。在藏文典籍博物馆拍摄《典籍里的民族智慧》时,队员们与藏族工作人员一同围观古老典籍,探讨如何以现代媒介让民族文化焕发生机;春林村的“石榴籽小课堂”上,孩子们用汉藏双语写下“民族团结”,画作里有经幡、各族服饰与紧抱的石榴籽。凝望这些稚嫩而真诚的笔触,项结豁然开朗:“民族团结一家亲”绝非口号,它是不同民族共握一把锄头的协作,是不同语言同诵一句祝福的默契,是这片土地上以心换心的每个瞬间。
图为小队成员共观藏文字。邓子蓝 供图
为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被更多人看见,项结主动担起“传播联络员”的职责。她梳理二十余个媒体平台的投稿指南,从校媒到省网,筛选出12个精准邮箱,再按平台特性精心调整稿件——校报侧重专业实践,地方媒体聚焦乡村变迁。每当“稿件已刊发”的回复闪现,田间劳作、文化交融的画面便映现于屏幕,那些熬夜排版、核对链接的夜晚,瞬间化作了沉甸甸的价值。
回望这段征程,从方案本土化的摸索到“春林课堂”基地的筹建,从田间技术指导到跨民族文化共鸣,项结愈发笃定:三下乡绝非“走过场”,而是以脚步丈量土地,以专业回应需求,以真诚浇筑心桥。作为苗族青年,她更深切体味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厚重——它不在远方的宣讲里,而在与春林村民共洒的汗滴中,在孩子们笔下交融的民族符号里,在不同文化碰撞的温暖星火里。
图为湘师共品蜀衣·食·舞活动合影。李力 供图
此行所获,远超统筹能力与专业落地的提升,更是一份“融小我于大我”的担当。它昭示:青春的价值,不在云端被仰望,而在俯身向下,成为连接知识与乡土、文化与心灵的坚韧纽带。未来无论行至何方,春林的桃香、典籍的墨韵,那些紧握的手、回荡的笑声,都将提醒她:唯有深植大地,方能绽放属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青春芳华。
撰文 |项 结
审核 | 孟 频、岩 囡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项结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