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虫为媒践初心,知行合一助振兴

发布时间:2025-08-14 00:0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尹习欢   阅读 346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七月的黔西南群山含翠,我有幸作为贵州大学昆协"虫缘童行"服务队的一员,在普安县大湾村开展了为期九天的社会实践。这段旅程如同一场与自然、与童心、与乡村的深度对话,让我在科普实践中感悟专业价值,在产业调研中践行青年担当。

一、童心映虫影:科普教育中的生命启蒙

在童伴之家的昆虫课堂上,当十岁男孩准确说出"螳螂前足如镰刀"时,当孩子们用毛笔轻扫蚜虫群落时,我深刻体会到科普教育不是单向灌输,而是用专业知识和耐心引导孩子们主动观察、思考与创造。我们设计的"昆虫微景观"创作环节中,孩子们用枯枝、苔藓与亲手制作的蝴蝶标本构建生态瓶,这份将自然之美凝固为艺术品的成就感,远胜于任何说教。

二、田野探真知:产业调研中的专业赋能

深入天麻基地的调研让我真正理解"把论文写在大地"的含义。面对喀斯特山地高温高湿引发的病虫害,我们结合昆虫学专业知识,提出"立体农业循环链"建议:利用山桐子油渣制肥,既解决废弃物处理难题,又降低天麻种植成本。当农户点头认可"沙土+锯木粉"无土栽培模式时,我深刻感受到专业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价值。

三、双向成长路:乡村沃土中的青春印记

这次实践最珍贵的收获,是见证科学种子在童心中萌芽。留守儿童在标本制作时低声说"和爸妈视频最开心,但怕他们不回来",我们悄悄将这句话记入心理健康档案。结营时,三十一个孩子将标本盒紧贴胸口,玉带凤蝶振翅的剪影定格成永恒的记忆。

结语:虫缘未了,振兴有我

离别时,盘山公路的第九道弯模糊了村庄的轮廓,但孩子们追着汽车奔跑的身影却愈发清晰。作为新时代的农科学子,我们既要做昆虫世界的"翻译官",更要当乡村振兴的"践行者"。这场与虫影相伴的旅程,让我更加坚信:专业力量与乡土情怀的结合,终将绽放出最美的振兴之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尹习欢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2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