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3日讯(通讯员 陈伟楠 王梦媛)2025年7月11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诗韵探行,雅句传薪”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南京梅园新村街道科普中心,开展了一堂意趣横生的传统文化公益课。团队成员精心设计课程,将古典诗词的隽永意境与现代航天科技的壮阔图景巧妙融合,旨在为小学生群体播撒诗歌文化的种子,探寻文化传承的生动路径。
图为实践成员讲解苏轼《阳关曲·中秋月》。顾晓妍 供图
在顾晓妍老师的课堂上,静态的诗句化作了沟通古今的生动桥梁。讲解苏轼“银汉无声转玉盘”时,一个红衣女孩的提问“苏轼看到的月亮,和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同一个吗?”瞬间点燃了课堂。当高清的月球实时影像投射在屏幕上,孩子们望着布满环形山的“玉盘”,发出了“月亮会变老”的童趣比喻,将抽象的诗意与具象的星球悄然连接。
用地月模型解释距离时,孩子们自发争论起“太阳该是冬瓜还是南瓜”,这种源于生活经验的想象力,让实践成员深刻体会到,科学认知的起点正是对世界充满好奇的“童尺”丈量。随后的“诗词九宫格”游戏中,“大漠孤烟直”被孩子画成腾飞的火箭尾焰,“明月松间照”则引发了关于“宇航员看地球光”的思考。这堂课证明,古诗的意境一旦与孩子的认知经验碰撞,便能焕发理解与创造的双重活力。
图为实践成员讲解诗词《观沧海》。夏青文 供图
不同的课堂,同样的惊喜在延续。夏青文老师介绍曹操时,一位小姑娘脱口而出的“坏蛋”评价,促使其放下预设,转而倾听孩子们对“洪波涌起”的童稚解读。当《观沧海》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壮美诗句与航天员出舱、凝视地球的震撼画面同屏呈现时,一位男孩指着流动的云层惊呼:“云在动,是不是地球也在转?”这一刻,两千年前古人对浩瀚星空的咏叹,与当代人亲历寰宇的壮举,在童声的惊叹中产生了奇妙共鸣。
在模拟植物生长的纸花实验中,一个小男孩看着水中舒展的彩纸,喃喃道:“它也在长大呀!”这句朴素的感悟,让实践成员领悟到,无论是千年前诗人笔下生命的礼赞,还是眼前指尖绽放的纸花,诉说的都是生生不息的力量。
图为实践成员介绍诗人刘禹锡生平。李可馨 供图
李可馨老师则致力于将深沉的诗情与前沿的航天知识进行更深度的编织。解读《赠卫八处士》“十觞亦不醉”蕴含的离愁时,一个女孩将其比作“视频拜年时爷爷奶奶总说‘再聊五分钟’的不舍”,瞬间让抽象的情感变得可触可感。实践成员适时展示卫星云图,讲解信号如何穿越大气层传递思念,让无形的牵挂有了科技的注脚。
讲到“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的渺茫感时,天宫空间站航天员在失重环境下翻阅书籍的温馨画面被引入课堂,孩子们立刻联想到:“航天员叔叔也会想家吧?就像古人看月亮一样!”无论古今,人类对跨越时空阻隔、传递情感的渴望从未改变。当《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的雄浑景象与“祝融号”火星车传回的火星沙丘影像并列展示,一个男孩指着火星车履带的痕迹兴奋地说:“看!像不像黄河水在沙滩上画的线!”这种跨越时空的联想,生动展现了古老的文化血脉如何在科技的土壤中获得崭新的表达。
图为实践成员与孩子们的合影留念。梅园工作人员 供图
教育不是填充知识的容器,而是点燃思维的火种;文化传承也绝非单向灌输,而是一场充满未知惊喜的相遇与共同生长。当古典诗词的千年韵味遇上现代航天的壮丽征程,迸发出的不仅是知识的火花,更是文化与科技深度共生所绽放的绚烂光芒。未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诗韵探行,雅句传薪”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将继续探索宇宙征程,不断为传承千年的诗行注入时代的回响。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伟楠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