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数字浪潮遇上乡土沃野,当青春创意对接田间地头,一场关于“直播助农”的实践探索正在即墨悄然升温。2025年8月10日,青岛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农耕艺韵”实践服务团走进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华谊家庭农场,用一次扎实的实地考察,为后续直播带货按下“加速键”,让“青春先锋投身乡村振兴”的承诺在泥土里扎根、生长。
一脚踏进田野:在绿意间摸清“农产家底”
清晨的华谊家庭农场,薄雾还未散尽,连片的果蔬大棚已透着生机。实践团带着前期收集的行业资料——从农产品滞销数据到直播助农成功案例,开始了一场“接地气”的考察。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华谊家庭农场 徐春晖 供图
走进番茄大棚,饱满的果实挂在藤蔓上,农场负责人华正旭顺手摘下一颗:“咱这是自然熟,不打催熟剂,就是不耐放,每年都得烂掉些。”团队成员一眼就抓住了关键:这“自然熟”的特性,正是区别于普通农产品的核心优势。在小米田,大家又发现了“宝藏”:这里用古法种植,豆饼施肥、人工除草,小米香糯却因缺乏宣传卖不上价。在牛羊养殖区,华师傅笑着介绍:“这些牛羊吃的都是园里的牧草和玉米秸秆,肉质特别紧实,就是名气小,只能卖给本地屠宰场,价钱压得低。”这些藏在田间的“好东西”和“难心事”,被一一记在调研本上,成了直播带货的“靶向坐标”。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华谊家庭农场的畜牧区 张曦 供图
一路走,一路看,团队重点聚焦三件事:农产品的独特卖点——番茄的甜度、小米的古法工艺、牛羊的生态优势;销售的核心痛点——物流慢、溢价难、回头客少;以及能打动消费者的“乡土细节”——华师傅侍弄果树的老茧、仓库里存放的老农具、园子里30年树龄的老梨树。这些带着温度的素材,将是直播间里最动人的“乡土语言”。
围坐话增收:从卖货难题到直播蓝图
“咱也想过线上卖,可对着镜头不知道说啥,发朋友圈也没几个人看。”在农场的小屋里,华师傅和实践团成员围坐交谈,句句都是农户的实在困惑。提到牛羊销售,他更显无奈:“有回头客说咱的羊肉不膻,但多数人不信,觉得和市场上的没区别。”团队拿出前期研究的陕西火晶柿子、云南咖啡等案例,结合农场的情况,很快理出了直播思路。
“咱不搞‘叫卖式’直播,要让大家看到每颗番茄、每粒小米、每块羊肉背后的故事。”队长何裕彤说。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可以拍“小米成长记”短视频,从播种到收割全程记录;直播时让场长讲讲种植窍门,比如“为啥宁愿少收30%也要疏花”;搞“在线认养”互动,让网友投票决定采摘哪片棚的果蔬;还能推出“农牧组合礼盒”,把番茄、小米和羊肉打包销售,附上手写的养殖日志。这些想法让华师傅眼前一亮:“原来直播不只是卖货,还能这么有意思!”
图为实践团成员和华谊家庭农场的刘师傅谈论直播事宜 徐春晖 供图
这场对话,不仅摸清了销售痛点,更画出了直播蓝图——用“农产知识+农户故事+乡土文化”的内容组合,让城市消费者透过屏幕,看见土地的真诚与作物、牲畜的珍贵。
蓄力再出发:从田野到直播间的助农接力
考察结束时,实践团的相机里存满了素材,调研本上记满了要点。接下来,团队要把这些“田野收获”转化为直播实效:品牌设计专业的同学为农场设计LOGO和包装,突出“生态”“古法”标签;绘画专业的同学在赶制“老梨树的故事”插画,要在直播中讲好乡土往事;技术组则在细化直播流程,从预热短视频到互动环节,每一步都紧扣考察中发现的农产优势。
“不是简单帮着卖一次货,是要帮老乡们搭起长久对接市场的桥。”指导教师李振玻的话道出了初衷。这场实地考察,让团队更坚定:直播助农的核心,是用青春专业力,让好农产被看见、被认可,让乡村振兴的路上,既有泥土的芬芳,也有数字的光芒。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华谊家庭农场刘师傅的合照 徐春晖 供图
从即墨的田野到直播间的镜头,青岛农大学子正用行动证明:青春力量,能让乡土的馈赠遇上更广阔的市场;直播赋能,能让乡村振兴的故事,讲得更动人、走得更长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乔羽涵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