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讯(通讯员 毛茂军)盛夏的贵州开阳南江镇田间,一群身着“黔岭蔬香”队服的年轻人,正俯身于茄子花前、穿梭在玉米地里。他们不是普通的农人,而是贵州大学农学院的实践队员。7月25日到7月31日,他们携手贵州省现代种业集团,将课堂知识转化为解决种业“卡脖子”问题的具体行动。从毫米级的套袋技巧到影响亩产的关键数据,他们的实践,正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生动写照。
一个“套袋”里的科技门道
在南江茄子育种基地,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套袋,却蕴含着保障种子纯度的核心技术。技术指导老师徐秀红手指翻飞,示范着“三指宽袋口”的标准操作。“袋口留三指宽,既能有效隔离杂花粉,又能保证透气,避免花朵闷坏。”队员喻克平屏息凝神,反复练习。当成功完成第一个符合标准的套袋时,课本里抽象的“生殖隔离”概念瞬间具象化:“原来这层薄薄的网袋,就是守护优良品种基因的第一道防线!”带队老师裴芸的叮嘱在耳边回响:“每一个细节都关乎数据精准,向技术员学透,是对作物负责,更是对种业安全负责。”
▲图为实践队员进行茄子套袋。王芷懿 供图
人工授粉“绣花功”,数据链赋能增产
人工授粉是茄子杂交育种的关键。烈日当空,队员们手持特制授粉器,小心翼翼地在最佳时段工作。硕士研究生李丹额头沁汗,眼神专注:“花粉活力、亲本辨别、操作时机,一步都不能错,否则整个杂交组合的数据就毁了。”这份严谨带来了显著成效:应用团队优化的授粉技术后,基地数据显示坐果率提升了35%,畸形果率压降至5%以下。更可贵的是,队员们同步建立了一套“时间编码+物联网监测”的数据追踪系统。每一朵授粉的花、每一个套袋的果,其亲本信息、操作时间、环境参数都被精确记录。“这解决了茄科育种数据追溯难的大问题,为我们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数据’模板!”基地技术负责人田欢对这套由学生参与构建的系统赞不绝口。
▲图为实践队漆卓琼进行茄子套袋。李丹供图
多线攻坚,破解田间“疑难杂症”
实践队的战场不只在茄子地。在辣椒基地,农户张阿姨正为叶片发黄、倒伏严重发愁。队员蒋浩浩蹲下身仔细查看,随即示范“∞型捆绑”法稳固植株、促进养分输送,并结合土壤情况提出“分区精准施肥+缩短病虫害防治周期”的综合方案。张阿姨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这下知道怎么管了!”在冬瓜育苗棚,队员们化身“数据侦察兵”,对幼苗进行12项生长指标的“双检双录”。他们总结出关键规律:“子叶长宽比超过1.5,幼苗光合效率更高;茎粗每增加0.1厘米,移栽成活率能提升5%。”这些来自田间一线的量化指标,成为优化育苗技术的“金标准”。
泥土里刨根问底,育种一线悟初心
苦瓜基地的清晨露水未干,队员们已深入田间“问诊”。喻克平通过土壤剖面分析,揪出“幼苗长势差”的元凶——土壤板结、排水不畅;队员漆卓琼则精准配制硫磺悬浮剂(1:500),有效控制住了困扰农户的白粉病。“解决了这些问题,亩产至少能增两成,一户增收三千元没问题!”基地负责人田欢当场算起了增收账。
同日,贵州大学农学院院长张万萍教授亲临茄子育种田。她以“把脉”作喻,向队员们阐释育种精髓:“我们的目标,是把长条茄的‘好卖相’和抗病品种的‘强体魄’完美结合。”在示范去雄、授粉时,张院长的话语掷地有声:“每一次成功的杂交,都是在为‘中国种子’突破瓶颈、赢得尊严添砖加瓦!”队员阮荣在一次失败的授粉操作后深有感触:“真正的育种课堂不在无菌实验室,就在这沾满泥土的田埂上。”
▲图为张万萍教授讲解育种工作。蒋浩浩供图
精准管理出效益,汗水浇灌青春答卷
在35℃的炙烤下,张万萍院长带领队员们开展“精准管理”实战。茄子田里,她用“家庭理财”妙喻疏果技巧:“壮株留3-4个优质果,弱株留2-3个,虽然总数可能少点,但优质果单价高,总收益反而更可观!”苦瓜授粉的关键窗口期,她强调“当日花须在上午8-10点完成授粉,雄蕊花粉要轻柔均匀涂抹柱头”,细节之处让队员严溢直呼“授粉藏着大学问”。张万萍的总结道出了农业科研的朴素真谛:“成果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实实在在解决地里的问题,经得起烈日和生产的检验。”
汗浸南江土,青春蔬香暖农心
七天的汗水浸透南江的土地,换来了农户舒展的笑颜和沉甸甸的科研数据。贵州省现代种业集团总经理吴亨进感慨:“‘理论+田间’锤炼出的人才最‘接地气’!”张万萍院长则欣慰于学生们的蜕变:“在泥土里读懂的光合作用,比课堂上讲十遍都深刻。”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农户合影。李丹供图
农户冯师傅望着整齐的田垄,向队员们发出最朴素的邀请:“收瓜的时候,一定回来尝尝!”这声邀请,是对科技助农最温暖的认可。黔岭蔬香实践队的青年们,正用双脚丈量大地,用科技解码种子,让青春的动能,在乡村振兴与种业振兴的广阔田野上蓬勃生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毛茂军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