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惠东平海“舞鲤鱼”三下乡第四日纪实

发布时间:2025-08-13 22:0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施汶哲   阅读 984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出征出发

大学生云报720日讯(通讯员 李淑芳陈冬琪、吴敏荧 近日,在惠州平海文化馆的阅览室里,惠东“鲤”想队通过查阅旧报纸,寻找“舞鲤鱼”文化的珍贵资料,并以此为灵感展开文创设计。队员们在旧纸张中探寻历史,在文创设计中赋予传统技艺新的生命力,为“舞鲤鱼”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开辟新思路。

1卷帙寻鲤,解码千年印记

阳光透过文化馆的窗户,洒在堆满旧报纸的桌上。团队成员们围坐,神情专注,手中的《南方日报》和《惠州日报》是我们探索惠州“舞鲤鱼”文化的密匙。轻轻抚开近几年的《南方日报》,目光逐行扫过;邻座的队员则专注地翻着《惠州日报》,那些泛黄纸张上关于“舞鲤鱼”的报道,无论是寥寥数语的简讯,还是深度报道的长篇幅,都被队员们细细研读。

▲团队在查找报纸

▲2009年《惠州日报》“舞鲤鱼”内容展示

▲团队查看1999年《钟城文艺》报纸中关于”舞鲤鱼“的片段展示

2妙笔生鲤,绘就文创新篇

▲队员们在设计文创

查阅报纸中关于“舞鲤鱼”的相关资料后,团队成员获得灵感并围绕惠州平海“舞鲤鱼”的文创展示展开热烈讨论。几位队员勾勒草图,让鲤鱼在笔尖灵动跃动;几位队员调试色彩,试图还原民俗里最鲜活的视觉记忆;几位队员反复比对文献内容与相关图片,只为捕捉“舞鲤鱼”造型的神韵。一次次推翻、一遍遍修改,从最初的雏形到具象的设计稿,从平面图纸到立体模型,每一步都凝聚着巧思。大家时而皱眉思索,时而欣喜交流,将“非遗”“舞鲤鱼”的厚重底蕴与现代美学理念相融合,让传统“舞鲤鱼”在文创产品中焕发新生,只为打造出既能承载文化记忆,又能走进大众生活的精美作品,更好地传承和宣传“舞鲤鱼”!

▲惠东”鲤“想队为“舞鲤鱼”设计的IP形象——“鲤鲤”

▲惠东”鲤“想队为“舞鲤鱼”设计的IP形象——“想想“

3、情笺述鲤,倾听成员的心声

▲队员成员李淑芳

今天上午,我们一行人来到平海文化馆阅览室,开启了一场特别的资料探寻之旅。这次的任务是查找特定主题的报纸资料,看似简单,实则不易。我们迅速分工,有人负责按照年份查找,有人专注于不同版面的筛选,大家齐心协力,全身心投入到这场与报纸的“对话”中。

然而,随着查找的深入,困难接踵而至。资料的数量远比我们预想的少,一些关键年份的报纸甚至有所缺失,这让我们的进度一度陷入僵局。但我们没有放弃,反复在各个书架间穿梭,仔细核对每一份报纸的日期和内容。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我们终于有了收获。虽然找到的资料不算多,但每一份都如珍宝般珍贵,它们是我们团队合作和坚持的成果。

这次经历让我感受到团队协作的力量。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团队成员:李淑芳

活动结语

惠东“鲤”想队通过查阅旧报纸资料,深入挖掘“舞鲤鱼”文化的内涵,并将其与现代文创设计相结合,为这一传统“非遗”技艺的传承与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这场特别的资料探寻之旅,不仅丰富了队员们的研究成果,也展现了团队协作与创新精神的力量。未来,惠东“鲤”想队将继续探索更多方式,让“舞鲤鱼”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撰文|陈冬琪、吴敏荧

图片|侯埌焜

一审|李淑芳

二审|彭朝霞

三审|包国滔、穆静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施汶哲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