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大学子访祥华,茶香漫溢振兴花

发布时间:2025-08-13 21:5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尤培桑 冯洋烁 尤心宜 吕炜婷   阅读 2.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13日讯(通讯员 尤培桑 冯洋烁 尤心宜 吕炜婷)为探究新茶饮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8月2日至3日,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寻味安溪,茶饮焕新”新茶饮产业发展实践队深入安溪县祥华乡开展实践。实践队员先后走访乡村振兴服务中心、牧云山茶叶专业合作社、苍山阁茶业及新寨村、祥华村等寻常巷陌,在6万余亩生态茶园铺就的绿色画卷间,于云雾缠绕的千米峰峦下,实地感受一片茶叶牵动乡村振兴的脉络。

服务中心:产业图景的立体呈现

清晨的阳光穿透薄雾,实践队首站抵达祥华乡乡村振兴发展服务中心。展厅内,丰富的图文资料系统呈现着茶产业的发展轨迹,实践队员漫步其间,目光不时在照片、图表与说明文字间流转。一侧的展示区里,茶叶赛事的记录尤为鲜活:“天天赛”“擂台赛”的现场照片定格着茶农排队送样、评委专注品鉴、获奖者捧牌微笑的瞬间,字里行间能感受到茶农们切磋技艺的热忱。

接下来的展板是新茶饮发展状况。近年来,当地茶企为知名品牌农夫山泉供应原料数额高达数百吨,冷萃茶、茶粉等深加工产品销售额稳步增长;祥华乡还设计了自己的IP形象——“祥大师”以制茶匠人形象为原型,眉眼间透着制茶技艺的厚重,成为串联茶文化传播、新茶饮推广与乡村品牌建设的鲜活符号。再往里,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更显清晰:土地整治前后“小块田变整片园”的对比图、“1+4+N”强村公司架构示意图、各村差异化发展规划图,串联起从资源整合到特色发展的完整链条。基础数据显示,全乡近半数人口从事茶相关工作,农民收入中相当比例来自茶产业。实践队员对茶乡发展的整体脉络有了初步认知。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吕炜婷 供图

牧云山合作社:传统制茶中的协作力量

午后的山风带着草木清香,实践队沿蜿蜒山路来到牧云山合作社。刚走进加工车间,浓郁的茶香便扑面而来,几名茶农正围着竹制摇青机忙碌。“摇青是制茶的关键一步,得根据天气湿度调整频率和力度。”合作社负责人介绍。此外,该合作社采用“土地入股+技术共享”模式,吸纳了周边多个村落的农户参与,农户们在摇青、炒茶等环节分工协作、互相指导,形成了紧密的协作网络。“抱团发展让家家户户的收入都稳中有升。”负责人说到。车间里此起彼伏的机器声与茶叶清香交织,成了协作致富的生动注脚。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合作社。吕炜婷 供图

山阁茶业:传统与创新的交融

次日清晨,实践队走进苍山阁茶业。一踏入,便能感受到这里浓厚的茶文化氛围。车间内,传统制茶工具整齐陈列,竹编焙笼、特制炒锅等物件静静伫立,仿佛在诉说着代代相传的工艺细节。墙上的图文展板系统展示了从鲜叶采摘到成茶炭焙的全流程,从“看天做青”的诀窍到“炭火控温”的讲究,每一步都标注着祥华铁观音“香高、韵长、味醇”的品质密码。

图为实践队员与负责人合影。吕炜婷 供图

村落巷陌:茶乡生活里的振兴暖意

实践途中,实践队来到种植村落,沿着整洁的村道漫步,沿途可见翻新的民居与错落的茶园相映成趣,不少农户门前晾晒着新采的茶叶,空气中浮动着淡淡的清香。实践队员围绕茶叶种植、销售渠道、收入变化等问题展开调研。

图为实践队员调研农户。吕炜婷 供图

两天的实践中,实践队员收集了不少一手资料,对茶产业如何扎根乡土、带动发展有了更真切的体会。实践队队员们纷纷表示,这场茶香浸润的实践之旅,让他们读懂了“一片叶子富一方”的深层逻辑——从技艺传承到模式创新,从协作互助到产业延伸,每一步都印刻着乡村振兴的坚实足迹。未来,他们将带着这份感悟,用专业知识为茶乡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冯洋烁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7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