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城内,龙泉塔如一位苍劲的老者,在岁月风雨中伫立千年。这座始建于北宋的古塔,不仅是滕州的地理地标,更是当地文化记忆的载体。近日,曲阜师范大学燎原新程实践队队员们走近走进这座古塔,在砖石缝隙间触摸历史温度,于传说故事中读懂文化传承。
▲图为龙泉塔
一、砖石为笔,镌刻宋韵风华
站在龙泉塔下仰望,七层塔身逐层收分,青砖黛瓦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队员们轻抚塔基的浮雕,牡丹缠枝纹虽已风化,却仍能想见当年工匠的巧思——这种宋代典型的装饰纹样,既显雍容大气,又暗含“富贵绵长”的寓意。
“塔身为楼阁式砖木结构,每层都有仿木斗拱,”当地文保专家的讲解揭开古塔的建筑密码,“你看这些转角处的倚柱,采用‘卷杀’工艺,柱体微有弧度,既符合力学原理,又添视觉美感,是北宋建筑‘天人合一’理念的体现。”队员们发现,塔檐四角悬挂的铜铃虽已换新,但铃体造型仍延续古法,风吹时叮咚作响,仿佛在重复千年前的韵律。
塔内残存的宋代壁画碎片更令人惊叹:褪色的祥云图案旁,隐约可见僧侣礼佛的身影。专家说,这印证了龙泉塔最初作为佛寺附属建筑的功能,也说明宋代滕州佛教文化的兴盛。砖石无言,却以建筑语言记录着一个时代的审美与信仰。
二、传说为绳,编织市井记忆
“先有龙泉塔,后有滕州城”——这句流传千年的俗语,藏着古塔与城市的羁绊。在塔下的龙泉广场,队员们听摆摊的老人讲起“龙泉映月”的传说:古时塔旁有泉,月夜时分塔身倒影入泉,虚实交融如仙境,“龙泉塔”由此得名。
更动人的是民间对古塔的守护记忆。清代《滕县志》记载,康熙年间塔身倾颓,乡绅百姓自发捐资修缮,工匠们特意在塔顶增设“避雷兽”,既保塔身安全,又寄寓“镇灾祈福”的心愿。“我爷爷小时候常来塔下捡‘佛舍利’,”一位中年居民笑着说,“其实是塔砖风化的碎屑,但老一辈都觉得能带来好运。”这些传说与习俗,让古塔从冰冷的建筑变成了有温度的文化符号,融入滕州人的日常生活。
三、古今对话,续写文化新篇
如今的龙泉塔,早已不是孤立的古迹。塔旁的龙泉文化广场上,老人用粉笔在地上临摹塔影,孩童围着铜制塔模嬉戏,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滕州剪纸”中的古塔图案——传统与现代在此自然交融。
曲阜师范大学燎原新程实践队队员们站在塔下良久,望着那些被岁月磨圆的砖角、被风雨侵蚀的浮雕,忽然读懂了这座古塔的生命力。它曾是佛寺的一部分,见证过晨钟暮鼓的虔诚;它曾是城防的标识,守护过一方百姓的安宁;如今它是文化的锚点,让滕州人在匆忙的生活里,总能找到一份与历史对话的从容。
离开时,夕阳为龙泉塔镀上金边,塔影拉长,与远处的现代建筑构成奇妙的时空叠印。这座千年古塔,曾见证过宋代的晨钟暮鼓,经历过战火洗礼,如今正注视着滕州的蓬勃发展。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化传承,从不是固守过去,而是像龙泉塔的砖石一样,既坚守根基,又接纳风雨,在时光中始终挺立,成为一座城市永不褪色的精神地标。
▲图为全体实践队员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艺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