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3日讯(通讯员 尚冠辉、代雲) 乡村振兴的田埂上,最实在的是烟火气里的你言我语。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就像给这热辣辣的生活开了扇窗,让山里的笑声能顺顺当当飘到山外去。这个暑假,荆州职业技术学院“3He”文化旅游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尚冠辉,揣着本画满圈圈的小本子走进了湖北省荆门市双喜村,跟着老人们学那带“子”的弹舌音,又将普通话悄悄拌进了柴米油盐。
▲图为尚冠辉带李伯练“扫帚”
“李伯,您这‘条帚子’(扫帚)扫得真亮堂!咱学着说‘扫帚’,您听:扫——帚——”大清早的露水还挂在豆角藤上,尚冠辉正帮独居的李伯擦八仙桌,手里捏着把竹枝扎的扫帚。老人眯起眼,舌头轻轻一卷,带着特有的弹舌音笑:“哦,你说的是‘条帚子’撒!”她赶紧掏出小本子,在“条帚子”旁边画个歪歪扭扭的扫帚,旁边写上“扫帚”,还特意在“帚”字旁边画了个卷起来的小舌头,逗得老人直拍大腿:“你这丫头,还学咱卷舌头咧!”
这小本子上记满了“子”字辈的学问:“靠椅子”(椅子)、“筷条子”(筷子)、“猪子”(猪),每个词旁边都画着简笔画,有的还标着卷舌头的小符号。尚冠辉发现,荆门话里的“子”音像串珠子,把日子串得活泛。她不拿课本,就跟着老人转:喂猪时听老人说“猪子饿痨了”(猪饿极了),就接一句“是说猪肚子饿了呀”;择菜时老人说“这豇豆子嫩得很”,她就笑“豇豆确实新鲜”,手里的活没停,话里的门道慢慢就透了。
最热闹是在村头老槐树下,尚冠辉把硬纸板剪成卡片,一面写着“克哪哈子”(去哪里),另一面画着个问路的小人,写着“请问去哪里”。82岁的张爹爹抢过卡片,弹着舌头念:“克—哪—哈—子”,念完自己先乐了:“还是咱这话带劲!”可跟着她念“请问去哪里”时,虽然舌头卷得不太顺,眼里的光却亮得很——他儿子在武汉打工,每次视频都嫌他“说话像含着糖”。
“现在能跟孙娃说‘我在摘豇豆子’了!”采访时,王奶奶举着卡片,舌头轻轻弹着说“豇豆”,尾音还带着点“子”的余韵。半个月下来,村里的老人们不光能分清“条帚子”和“扫帚”,还会说“您好”(不再是“嗯好”)、“谢谢”(比“多谢哒”多了几分郑重)。有回尚冠辉陪刘爹爹去镇上供销社,老人指着酱油瓶说“打瓶酱油”,店员愣了愣,随即笑:“大爷,您这话说得中听!”
▲图为王奶奶拿着卡片念“豇豆”
“他们哪是学说话,是在攒着跟娃们唠嗑的本事。”尚冠辉摸着本子上被老人用铅笔描过的“子”字,眼眶有点热。有天帮陈爷爷修收音机,老人突然用带着弹舌音的普通话说“明儿还来不”,那卷着舌头的“明儿”,比任何标准发音都让她心里踏实。现在村里的年轻人也跟着学,田埂上常听见“靠椅子叫椅子,筷条子是筷子”的念叨,混着老人们的弹舌音,像支特别的歌谣。
夕阳把炊烟染成金红色,村里飘着老人们的练习声:“条帚—子,扫—帚;靠椅—子,椅—子…”带“子”的乡音和新学的普通话掺在一起,像新米混着陈米熬的粥,热乎,熨帖。这带“子”的方言没走,只是多了些新伙伴,让那些藏在皱纹里的牵挂,能顺着更通畅的普通话,飞到儿女耳边去。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尚雨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