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承中医药文化与服务青少年成长的时代命题下,滨州医学院中医学院医路“童”行社会实践队以《红楼梦》与中医药文化融合为切入点,于滨州市阳信县开展了为期七天的“红楼寻百草,童心遇岐黄”中医药文化夏令营,在中医药文化、古典文学名著与留守儿童教育需求间架起桥梁。构建“课程+文创+活动”可复用优质资源库,系统开发系列课程及工具包,同时依托滨州医学院“青岐兵”中医药文化宣讲社团立项的校级社团活动精品项目,实现多地区同步进行,扩大项目覆盖面。
课程体系:
红楼为脉,五育融通,构建文化认知新范式
实践队摒弃传统灌输式教学,创新构建以《红楼梦》经典叙事为文化脉络、深度融合“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理念的沉浸式课程集群,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重渗透。
课程设计深挖原著中的中医药智慧精髓,通过情境化、模块化的教学单元,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有机嫁接。重点围绕“医德修养”“食疗养生”“体质辨识”“经络保健”“本草应用”“非遗技艺”“音乐疗愈”等核心中医主题,精心设计互动体验环节。营员在模拟红楼场景中,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通过角色代入、动手实践,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刻感悟中医药文化“天人合一”“未病先防”的哲学内涵与实用价值,有效达成文化认同与知识内化的双重目标,为中医药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普及探索出一条寓教于乐、情理交融的创新路径。
这种将“红楼场景”与中医理论深度耦合的教学模式,既让青少年在经典文学情境中掌握中医药知识,更通过团队协作、角色扮演等互动形式,有效提升留守儿童的文化认同感与社会交往能力,构建起“文化浸润+心理疏导”的特色育人路径。
文创资源:
标准赋能,长效驱动,打造可复制的传承引擎
团队以《红楼梦》经典药方为文化锚点,实践队创新构建了“文化解码-产品转化-资源赋能”三位一体的传承体系,深度挖掘中医药文化与古典文学的跨界融合点。在文创开发维度,从复刻“冷香丸”配方的四季药囊,通过道地药材封装与节气养生理念结合,打造可触可感的中医文化载体;到原创“本草弈境”系列中医药主题桌游,将阴阳五行、君臣佐使、道地药材等专业理论转化为趣味游戏机制,让青少年在策略博弈中领悟中医智慧。这种“专业内核童趣化”的设计理念,既保留传统中医药的专业内核,又通过童趣化设计降低认知门槛,使传统医学知识突破年龄壁垒,实现从文献典籍到生活美学的创造性转化。
更关键的是,实践队系统构建了标准化资源库与工具包体系,涵盖教学方案、数字资源、物料清单、操作手册四大模块,使不同地域的实践团队能快速获取标准化素材与个性化定制方案。显著降低了项目在跨区域、跨团队复制推广时的专业壁垒与资源投入,为中医药文化在校园、社区的常态化、规模化传承提供了坚实的、可操作的“基础设施”,是项目实现品牌化、长效化的关键支撑。
品牌活动:
市集为媒,古今对话,激活社区文化新生态
作为项目亮点与成果的集中展示,“红楼雅韵,医趣市集”中医药文化夜市,成功搭建了一个连接古今、辐射社区的沉浸式文化传播平台。实践队以“大观园奇妙夜”为创意蓝本,打破传统课堂边界,精心设置“药膳品鉴区”“茶饮养生区”“非遗互动区”“健康体验区”等主题板块,吸引各年龄段人群参与,让深奥的中医药知识变得可触、可感、可参与,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有效破除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隔阂,成功在社区层面营造了关注健康、热爱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显著提升了项目的社会影响力和文化渗透力。
作为“三维联动”育人模式在乡村的实体化延伸,岐黄文化角的落成,标志着“授人以渔”理念的深度践行。实践队精心构建的,不仅是一方汇聚中药标本、典籍图谱的物理空间,更是一套激活乡土传承内生动力的长效机制。其精髓在于推动角色转换:引导学生从文化接受者蜕变为主动传播者,在自主管理展陈、阐释药性药理、示范基础技法等实践闭环中,形成“认知-实践-传播”的校园文化自循环体系。不仅有效剥离对外部资源的路径依赖,更在乡村教育土壤中深植“自主造血”基因,使岐黄智慧在代际传递中实现价值增殖,为涵育青少年文化自信、激活乡土文化传承的治理效能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样本。
此次“红楼寻百草,童心遇岐黄”中医药文化夏令营的成功举办,不仅为留守儿童打开了一扇感知中医药魅力与古典文学精髓的窗口,更通过课程体系的沉浸式设计、文创资源的标准化开发、品牌活动的社区化辐射,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深度融合,为留守儿童的成长注入了文化自信与健康理念。
作为“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省级重点团队,未来,医路“童”行社会实践队将持续探索文化传承与青少年教育的结合点,让中医药文化的种子在更广阔的土壤中萌芽生长,为构建全民参与的中医药文化传承体系贡献青春力量,助力岐黄之术在新时代焕发更持久的生命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武常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