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普通话的纽带,串联起钱塘潮涌与天山雪峰,编织出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
7月底,天山南麓的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塔木托格拉克镇玉斯屯克塔木托格拉克村迎来一群特殊的“文化使者”。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育学院“浙语同疆”实践队的师生跨越万里,在这个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村庄开展为期八天的推普实践活动。队员们深入农户家庭、田间地头,通过入户调研、干部访谈、趣味课堂、非遗手工坊等四大板块活动,探索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文化路径。
(图为“浙语同疆”推普实践队合影 何金霏供图)
破译推普密码:语言能力与乡村振兴的深层联结
实践期间,队员们穿行在村庄的农家院落,开展地毯式语言能力摸底,累计收集调研问卷200余份。调研发现,当地青少年群体已能熟练掌握、运用普通话,但中老年群体受限于语言文化习惯仍存在沟通障碍,这种代际差异是当地推普工作的核心痛点,也是影响少数民族聚集区域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针对当地复杂语情,队员们分年龄、分层次,围绕实用生活场景、民族文化融合设计推普方案,为后续实践活动奠定坚实基础。
(图为“浙语同疆”推普实践队开展入户调研 何金霏供图)
聆听推普先锋:驻村工作队聚力语言攻坚战
在村委会,实践队与驻村工作队进行了深度访谈。驻村第一书记安瓦尔·麦麦提介绍,工作队高度重视普通话推广工作,始终坚持“语言先行,文化筑基”理念,每周组织国通语学习班,从汉语拼音到日常用语系统教学,从唱响红歌到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墙面上随处可见的“公共场所请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标语无一不彰显着工作队全方位浸润的推普决心。采访中,安瓦尔书记展示了一份详尽的推普路线图,包括去建立“亲子共学”机制、开发实用的“乡村特色用语指南”,培育“乡村推普员”队伍等,他真挚地道出“浙经院实践队的到来是难得的契机,让推普成为打开致富大门的金钥匙”。
(图为“浙语同疆”推普实践队开展干部访谈 王奕渟供图)
童语同音:诗词课堂诵响经典新声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村活动室里,实践队员与孩子们围坐,以具有江南意蕴的经典诗词诵读,开启“大美新疆”和“诗画江南”的双向奔赴。队员们逐句示范,从字词发音的抑扬顿挫,到诗句情感的轻重收放,拆解朗诵诀窍。孩子们在“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中领略江南盛景,在夏日西湖“接天莲叶”的蓬勃间,感受送别时的别样情致。除经典诵读外,诗词接龙、逛三园等趣味语言游戏也大受欢迎,孩子们回到家纷纷化身家庭“小老师”,听父母长辈跟读,和小伙伴一起做游戏,认真纠正发音与情感表达。这一幕,是语言传递的生动缩影,更是经典传承的温暖注脚。
(图为“浙语同疆”推普实践队开展诗词课堂 王奕渟供图)
非遗匠心:指尖技艺织就文化同心结
让语言成为传统文化传播的载体,实践队开设“非遗手工坊”,播撒着民族文化认同的种子。队员们边示范边用标准的普通话讲解非遗知识,孩子们手中的编绳彩线在指尖穿梭,漆扇扇面交织出奇幻水纹,一个个缠花纸模也被缠绕出花瓣轮廓。从编绳的经纬交织,到漆扇的层叠晕染,再到缠花的丝丝相扣,非遗技艺以“活态传承”的方式,让当地青少年在共同学习中触摸文化根脉。当普通话成为技艺传授的“通用语”,当非遗知识化作民族团结的“密码”,传统文化传承已超越技艺本身,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图为“浙语同疆”推普实践队开展非遗手工课堂 何金霏供图)
此次实践,“浙语同疆”实践队的师生们与当地村民共同勾画着语言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蓝图,践行着浙经院作为浙江省首批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的使命担当,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建立常态化推普机制、开发“产业+语言”课程贡献职教力量,更让浙江的“四千精神”与新疆的“胡杨精神”在语言润疆的实践中交融共生。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当实践队的身影成为天山脚下的点点星火,语言的力量正化作产业振兴的动能、文化繁荣的养分,最终汇聚成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浩荡长河,载着“共同富裕”的梦想奔涌向前。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何金霏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