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博物馆到古镇:寻踪柳州蜡染

发布时间:2025-08-15 10:4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罗紫函 陈佳琦   阅读 2.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心得

大学生云报8月15日讯(通讯员 罗紫函 )染缸中蓝靛翻涌如历史长河的暗流,布帛上冰纹蔓延似文明血脉的延续。

2025年7月2日-7月4日,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蜡染寻踪团队前往柳州对蜡染技术进行调研。

上午,团队成员在柳州博物馆和群众艺术馆已经初步了解了蜡染艺术。蜡染,古称“蜡缬”,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其灵魂在于“冰纹”——蜡块龟裂后染料自然渗透形成的抽象纹路,如山水氤氲,似岁月留痕。

博物馆的射灯下,清代百褶裙上的漩涡纹泛起幽蓝光泽。这些看似抽象的几何线条,实则是苗族先祖迁徙路线的密码:三道回环记录跨越大江的艰辛,中心圆点标记最终安居的村落。当看到祭祀蜡染中鸟喙的弧度差异代表不同神灵时,才懂得蜡刀绘制的不仅是图案,更是一部无字的民族史诗。

在窑埠古镇,团队成员几番搜寻,终于见到了澄澈的蓝白色染布。无论是颜色的澄澈,还是是朴素的染制方法,它在商业化的古镇中显得是那样的格格不入。但是,却能展现出纯净的美。

▲图为团队成员在观赏蜡染文创产品

▲图为团队成员在观赏蜡染布料

此刻,精妙绝伦的制品体现出传统技艺的生命力——它并未沉睡在博物馆里,而是跳动在世俗的指尖与期待中。而冰纹的不可预测性,恰是生命力的明证。

蜡刀虽小,足以刻画文明基因的密码;蓝白二色,亦能晕染一个民族永不褪色的文化自信。当靛蓝渗入现代生活的肌理,当古老纹样在解构中重获新生,那道穿越千年的精神之光,终将在裂痕处照见未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佳琦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6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