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曹家村的晨雾还未散尽,我们数智人居志愿服务队的成员已带着刚修订好的村规民约文本,行走在蜿蜒的村道上。此行的目标清晰而坚定:让那些印在纸上的 “软法”,真正走进村民心里,成为大家共同守护的行为准则。
将专业条文转化为村民易懂的语言,是我们迈出的第一步。起初,面对《卫生民约》中 “规范垃圾投放”“妥善处理农业废弃物” 等表述,我们意识到,生硬的条款或许能被读懂,却难被记住。于是,我们围坐在一起,逐字逐句琢磨 ——“零食皮不能乱扔”,不如化作 “零食皮,投桶内” 的六字口诀;“秸秆堆放需远离居民区”,凝练为 “秸秆清,放村外” 的短句更显直白。当这些带着乡土气息的口诀在会议室里被反复诵读,我忽然明白:乡村治理的智慧,往往藏在对村民生活习惯的尊重里。
入户宣讲的日子,让我对 “沟通” 有了更深的理解。记得走进李大叔家时,他正忙着给菜苗浇水,起初对我们递过去的公约文本只是匆匆一瞥。直到我们说起村里前两年因秸秆堆放引发小火情的案例,再对照口诀里 “易燃物,远灶台” 的提醒,他才停下手中的活,接过文本认真问:“那我家院角的柴火垛,是不是得挪挪?” 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村民对公约的接纳,从来不是被动的灌输,而是源于对 “为什么要遵守” 的理解。我们解答的每一个疑问,讲述的每一个案例,都在为 “自觉遵守” 铺垫着情感基础。
修复墙绘的过程,更像一场与村庄记忆的对话。斑驳的墙面上,“爱清洁,讲卫生” 的字迹已模糊不清,却仍能看出当年绘制时的用心。我们用颜料小心填补剥落的部分,将新增的 “六字公约” 绘在一旁,新与旧的色彩在墙面上交融。有路过的老人驻足观看,指着修复好的字迹念叨:“这字清楚了,娃娃们路过也能多看看。” 原来,这些沉默的墙面,早已是村庄最持久的 “宣传员”,而我们要做的,只是让这份宣传更有温度、更有力量。
活动结束后,村口的墙绘在阳光下格外鲜亮,几位孩童正指着墙上的口诀念诵。这场景让我想起出发前老师说的话:“青年参与乡村治理,不必追求轰轰烈烈,能让每一项举措都接得住地气、入得了民心,就是最好的担当。” 确实,从口诀里的乡土智慧,到宣讲时的面对面沟通,再到墙绘上的新旧对话,我们所做的,不过是用青年的视角和专业,搭建起制度与村民之间的桥梁。而当这座桥真正连通人心,乡村的和美图景,便有了最坚实的根基。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段柯妤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