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赋能下的苗篮传承:一场传统与现代的乡野对话

发布时间:2025-08-15 10:1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段柯妤   阅读 1.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踏入湘西古丈县曹家村的那一刻,山间的清风裹挟着草木气息扑面而来,也吹动了我们数智人居志愿服务队此行的初心 —— 让苗族编织篮这门藏于乡野的手艺,在时代浪潮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初见张世忠师傅时,他正坐在自家工坊的竹椅上,指尖翻飞间,塑料条在经纬框架中渐次成形。当问及为何在多重困境中坚守编织事业,他眼中的光让我记忆犹新:“家人的支持是根,编出的篮子被人需要,这就是我的价值。” 这句朴实的话,道尽了手艺人与技艺、与生活的深厚羁绊。他将现代设计元素融入传统样式,在抖音上笨拙却执着地分享技法,那份对传承的热忱,远比编织篮的纹路更动人。

亲手研习编织技艺的过程,是一场与耐心的博弈。张师傅演示经纬固定时的沉稳,调整歪斜纹路时的细致,让我们明白 “工匠精神” 从不是抽象的概念。当自己编出的第一个篮子在手中成型,虽略显粗糙,却让我真切体会到:传统技艺的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用双手触摸历史,用心灵理解匠意。

带着这份体悟,我们扛起设备走进工坊,试图用数智技术为这门手艺插上翅膀。镜头下,塑料条的韧性、编织手法的韵律、张师傅掌心的老茧,都成了最生动的传播素材。当直播画面将苗寨的编织声传向更远的地方,我忽然懂得:所谓 “数智赋能”,不过是让那些藏于乡野的坚守,被更多人看见;让那些凝结着民族记忆的技艺,能跨越山海,抵达更广阔的天地。

此行于我而言,不仅是完成了一次实践任务,更亲历了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青年之于乡村振兴,或许不必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需如张师傅手中的编织条一般,一头连着乡土的根脉,一头向着时代的方向延伸,便能在传承与创新的经纬之间,织就属于我们这代人的担当。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段柯妤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