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文化为乡野大地注入永恒的动力。7月25日至8月9日,榆林学院研究生院“聚焦乡村振兴,勇当青年先锋”暑期实践队在共青团榆林市委的关心支持下,走进鱼河峁镇柏盖梁村,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引下,开展了为期16天的特色支教活动,累计授课超100小时。实践队以美育浸润为核心,通过生动有趣的多维互动传递知识养分,让乡村儿童在丰富多彩的课程中收获成长。
图为志愿者和学生合照。吴巍 供图
美育是滋润心灵的工程,更是传承文化的纽带。实践队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巧妙融入课堂:书法课上,孩子们握笔临摹,一横一竖的练习中,专注与毅力在笔墨间悄然生长;朗诵课上,童声伴着韵律回荡教室,文字背后的文化底蕴悄然传递;剪纸课上,红纸在指尖流转成窗花、生肖,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动手实践中生根发芽。化学实验课是最受欢迎的“魔法时间”,志愿者带着简易器材,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感受科学魅力。当每个孩子亲眼见证蜡烛熄灭、水杯吸住盘子的瞬间,成就感溢于言表,同时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科学探索的种子。舞蹈课上活力飞扬。志愿者将民族舞元素与儿童律动结合,教孩子们跳《最炫民族风》,脚步跳跃间,孩子们的节奏感和协调性悄然提升,将榆林学院“五乐育人”理念深度融入教学实践,让奋斗精神与青春活力在乡野课堂流转传承。音乐课上,一曲《南泥湾》的悠扬旋律在教室里久久萦绕,将自强不息的精神种子播撒在黄土高原的少年心中。
图为志愿者带领学生学习舞蹈。 吴巍 供图
基础课程同样亮点频闪。特色语文课的拼贴诗创作成了孩子们的“灵感舞台”,孩子们剪剪贴贴间,“星星睡在麦垛上”等童真诗句悄然诞生,文化感知力在动手实践中自然生长;数学课跳出课本束缚,通过国防精准计算、购物性价比权衡等鲜活案例,让孩子们真切触摸到数学的广泛价值……一个个贴近乡村生活的鲜活案例,让孩子们真切触摸到数学的实用价值。趣味除法算式填空游戏中,孩子们靠逻辑推理填出数字、发现算式规律,感受到数学的逻辑与美感;英语课上“单词擦擦擦”竞赛让语言学习活力满满,将游戏机制融入语言学习,破解了传统词汇教学的枯燥难题,为提升乡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成效提供新的形式,让基础词汇记忆在欢声笑语中扎根。
图为志愿者给学生上趣味语文课。张博 供图
16天的支教中,实践队员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童心的守护者。此次支教活动,既以知识滋养心灵,又用文化浸润成长,让柏盖梁村的暑期充满别样色彩。实践队员用青春力量践行育人使命,在乡村教育的沃土上播撒希望的种子,为乡村振兴的画卷添上一抹鲜亮的青春色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博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