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思想,7月23日,鲁东大学“春风度玉关”团队抵达疏勒县城关社区,开启为期两周的志愿支教活动。活动以丰富社区青少年文化生活、促进跨地域文化互鉴为导向,依托文化技艺、语言互动、艺术体育等多样化课程,涵盖知识传授、情感培育、实践体验等多个维度,在传递知识中搭建交流平台,推动多元文化交融,为基层文化建设注入青春活力。
图为鲁东大学“春风度玉关”团队志愿者合影
笔墨传情:以文化技艺织密民族纽带
软笔书法课堂上,志愿者从握笔姿势教起,带领孩子们一笔一划地写字。“‘中华’是我们共同的名字,‘我爱中国’是我们共同的心声。” 志愿者边教边讲,结合疏勒的古城风貌,引导孩子们用毛笔勾勒家乡的胡杨与远方的长城,在笔墨间感受“家乡是疏勒,祖国是家园”的深层联结。
图为孩子们展示“中华”二字
绘画课上,“我心目中的首都”主题让孩子们充满期待。志愿者先通过图片和简单的讲解,向孩子们介绍北京的标志性建筑——天安门的红墙黄瓦、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庄严肃穆、鸟巢的现代轮廓……随后,孩子们拿起画笔,在画纸上尽情挥洒想象。最终,30余幅画作拼接成一幅长卷,成为“小家”与“大家”的生动对话。此类文化浸润活动之外,团队还通过多元形式引导孩子们感受民族与家国的联结。
图为孩子们展示绘画作品
语同音共:以普通话推广筑牢心之桥梁
朗诵课上,《彩色的中国》的诗句被反复诵读。“‘碧绿的是草原,金色的是沙漠’,这些美丽的颜色,拼出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志愿者逐字纠正发音,引导孩子们用标准普通话读出对祖国大地的赞美,“学好普通话,就像有了一把钥匙,能读懂更多关于中国的故事,能和全国各地的小伙伴畅快交流。”孩子们跟着节奏拍手朗诵,声音里透着越来越浓的自豪。
图为志愿者带领孩子们朗读《彩色的中国》
故事分享会上,志愿者用标准的普通话讲述着关于文化传承的古老故事,并在讲述过程中与孩子们交流自己的感想。“大家看,正是因为有了共同的语言,这些美好的故事才能传到更远的地方,就像现在,老师用普通话讲给你们听,你们才能听得明白、记在心里。”孩子们坐在小板凳上,睁着好奇的眼睛,跟着志愿者的语气轻轻跟读故事里的关键词。一个个故事在清晰的普通话中流淌,既让孩子们感受到文化的温度,也悄悄种下了“说好共同语言、连接你我心灵”的种子。
图为志愿者与孩子交流故事感想
艺体相融:以活力互动传递赤子之情
音乐课上,《我和我的祖国》的旋律响起,志愿者带领孩子们用普通话合唱,副歌部分还加入了简单的手语动作。“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的歌声清亮真挚,有的孩子边唱边指着窗外飘扬的五星红旗,眼神里满是纯粹的热爱。
图为志愿者带领孩子们歌唱《我和我的祖国》
体育场上更是热闹非凡:“丢手绢”游戏中,孩子们围坐成圈,小朋友们交替追逐,笑声传遍整个教室;足球比赛里,不同民族的孩子组队配合,为了进球一起奔跑呐喊;乒乓球台前,志愿者手把手教孩子们握拍,小小的银球在球台上来回跳跃,架起友谊的桥梁……。奔跑与欢笑中,“各民族一起玩、一起乐”的种子悄悄发芽。丰富的活动形式相互呼应,共同构成培育民族团结与爱国情怀的生动课堂。
图为孩子们体育活动的场景
图为志愿者与孩子们的合影
支教期间,系列活动如春风化雨,将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心田,让爱国情怀在日常互动中自然沉淀。从笔墨间的文化共鸣,到言语里的情感相通,再到艺体互动中的心灵相融,孩子们在多样体验中深化了对“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解,厚植了“我爱我的祖国”的真挚情感。鲁东大学“春风度玉关”志愿服务团以支教实践为桥,将文化传承与家国教育融入点滴行动,不仅为疏勒县城关社区的青少年带去了知识与欢乐,更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培育了民族团结之花、爱国赤子之心,让向上向善的力量在基层土壤中持续生长。(通讯员:王宇涵、李伟光)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宇涵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