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黄冈师范学院“山坡文化工作室”红声传媒赋能团满怀热情奔赴浠水县团陂镇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
会议室到乡村:全体成员精神抖擞
出征前,团队在传媒学院二楼会议室举行出征仪式,团队指导教师及全体队员参加仪式。
在出征仪式上,团队指导教师姚保卫对团队入选2025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表示祝贺。希望团队在实践过程中始终筑牢安全底线,充分发挥传媒专业特色优势,着力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红色文化传播志愿服务品牌。要勇于开拓创新,积极探索“专业+公益”“专业+乡村振兴”“专业+文化传播”的多元融合路径,善用新媒体技术和传播手段。特别要注重通过抖音、视频号等平台讲好红色故事,扩大传播声量,产出高质量实践成果,以实际行动赋能乡村振兴,彰显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一线数据说话:深入调研乡村语言现状
炎炎夏日,为全面掌握当地普通话普及现状,团队深入学校周边村落开展调研。调研采取“入户走访+集中测试”相结合的方式,覆盖不同年龄层群体。
在村户走访中,队员们与村民促膝长谈,发现语言使用呈现明显的代际差异:60岁以上老年群体普遍仅掌握当地方言,存在显著的语言沟通障碍;中青年群体虽具备基本普通话理解能力,但发音、语法等方面仍存在区域性特征。对此,调研团队结合具体案例,向村民详细阐释普通话在就业创业、信息获取、子女教育等方面的现实价值。
校园调研则通过标准化测试(包括朗读、对话等模块)、小组访谈等形式展开。数据显示,尽管学校开设普通话课程,但受家庭语言环境制约,60%以上学生在非教学场景中仍首选方言交流,特别是在情感表达和日常交际时,普通话使用频率明显降低。
本次调研共采集有效样本120余份,为后续设计分层教学方案、开发乡土化推普课程提供了扎实的数据支撑。团队特别注意到,创设沉浸式语言环境将成为提升推普成效的关键突破口。
绕口令到朗诵:趣味教学点燃语言热情
根据调研结果,团队迅速调整方案,精心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课程。志愿者们带着标准普通话的“种子”,走进了宁静的乡村。他们的身影活跃在乡村小学的教室、操场、办公室,甚至村民家中,为当地的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语言盛宴”。
为了让孩子们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发音,志愿者们俯下身来,一对一地耐心指导,进行细致的普通话测试。从基础的声母韵母到日常用语,他们认真倾听每个孩子的发音,用鼓励的笑容化解孩子们的羞涩。趣味十足的绕口令教学环节瞬间点燃了课堂气氛,“四是四,十是十”“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志愿者们夸张的口型和生动的演绎,引得孩子们哈哈大笑,争先恐后地模仿练习,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那些曾让他们犯难的“平翘舌”“前后鼻音”仿佛也变得有趣起来。而随后举行的朗诵体验,则成了孩子们展示“修炼成果”的小舞台。他们或略显紧张但无比认真地站在大家面前,用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流畅的普通话,朗诵着诗歌和短文。当掌声响起,孩子们脸上的那份自信与成就感,正是对志愿者们辛苦付出的最好回馈。
将军故事遇见普通话课堂:红色基因赋能普通话学习
本次活动的点睛之笔,莫过于志愿者们匠心独运地将普通话推广深深扎根于乡土文化的沃土之中。他们精心打造了特色鲜明的开发《黄冈将军红色微故事精选》《小小推普员:普通话标准发音课堂》两本教材。课堂上,志愿者们化身深情的讲述者,用标准而富有感染力的普通话,将将军的传奇故事娓娓道来。那些烽火岁月里的智勇双全、峥嵘年代中的家国情怀、感人至深的英雄壮举,在志愿者们抑扬顿挫的讲述中,仿佛穿越时空,鲜活地呈现在孩子们眼前。孩子们听得入神,眼中闪烁着对英雄的崇敬与好奇。
这不仅仅是故事的聆听,更是语言的浸润与实践。志愿者们巧妙设计互动环节:鼓励孩子们复述听到的精彩片段,模仿将军那掷地有声的语调;甚至引导孩子们扮演“小小讲解员”,尝试独立、完整地讲述一个将军故事片段。
在这个过程中,普通话能力的提升是“润物细无声”的。为了准确念出将军的名字、地名和那些充满力量的词语,孩子们不由自主地反复练习着发音,力求字正腔圆。
为了生动再现故事场景,传达将军的情感,他们用心揣摩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起伏变化,让语言更有表现力。
为了清晰地复述或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他们努力组织语言逻辑,学习如何条理分明地表达。
种子与土壤:推普赋能乡村未来
一位志愿者深有感触地说:“当看到孩子们为了讲好将军故事,一遍遍认真纠正自己的发音,努力让语言更有力量时,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普通话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连接他们与革命英雄、传承红色基因的桥梁。将军的精神力量,也成了他们学好普通话最强大的内在驱动力。”这种将语言学习融入文化血脉的创新方式,真正实现了“寓教于史,以文化人”的双重目标——既让光辉的将军故事在新生代心中生根发芽,又在潜移默化中显著提升了他们的普通话应用能力,播撒下文化自信的种子。
红声传媒赋能团的实践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他们用实际行动在乡村大地上播撒着传播红色文化的种子,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撰文|姚保卫、毕蔓妮、王函
图片|杨娜、黄梦渟、吴泯恩
审核|吕瑞文、张兴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毕蔓妮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