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金陵云锦·丝路新韵”暑期社会实践队开展南京云锦调研

发布时间:2025-08-07 11:3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黄祖雁   阅读 2.6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讯(通讯员 黄祖雁)7月22日至7月26日,北京师范大学“金陵云锦·丝路新韵”暑期社会实践队于南京开展调研活动,走访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秦淮非遗馆、江宁织造博物馆、南京云锦博物馆、老门东历史街区及现代商业综合体万象天地等代表性场所,以探索南京云锦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路径。实践过程中,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云锦技艺的精妙与传承人的坚守精神,同时也发现了传统工艺在当代社会转型中的创新潜力。

▲图为实践队在江宁织造博物馆前合影

一、深度对话南京云锦传承人

7月22日调研第一站,实践队在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姚馆长的引导下,参观了云锦展厅和云锦工坊。驻足云锦展厅,实践队队员们在云锦作品中感受传统至现代的过渡,了解云锦大师周双喜授艺经历与技艺成果;行至大花楼木质提花织机前,队员们在传承人蔡向阳老师的讲解下了解云锦工序和技艺、倾听传承故事。在蔡老师的真诚分享中,队员们真切感受到老师身为传承人对非遗云锦的热爱,及其致力于云锦的保护和宣传事业的社会责任感。

▲图为队员们与南京云锦传承人蔡向阳交流

当天下午,实践队抵达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传承人杨玉柱老师亲切地与队员们围坐交谈,答疑解惑;提及传承与创新的平衡,杨玉柱老师所言“我们传统和创新是不能分割的……新的纹样设计,还要取决于年轻人的喜好和生活”令队员们深有感触。队员们了解到,“承创织绣”位于南京万象天地云章公所,是一家融合传统与现代潮流的云锦专卖店,印证着杨老师的云锦的设计理念。在产业园内,队员们也在老师们的热情邀请下近距离参观并初步感受了利用大花楼木织机制作云锦的过程。

▲图为队员们与南京云锦传承人杨玉柱等老师们交流

▲图为南京云锦传承人杨玉柱与队员们在大花楼织机前交流

实践队队员王欣宇感慨道,“最令人触动的,是云锦传承中‘双重解码’的智慧:蔡向阳老师坚守古法织造,是破译技术密码;而创意园将云锦纹样展现为现代艺术装置,则是重构文化符号。”

二、实地考察云锦商业化现状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当前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目标。“金陵云锦·丝路新韵”暑期社会实践队在调研南京云锦的非遗传承状况的同时,也格外关注当前云锦产业化商业化的发展现状。

在文化事业方面,江宁织造博物馆的AR技术还原,让观众们可以借助电子屏显示、近距离地观看云锦织造的过程和每一道工艺的巧思;而南京云锦博物馆的PASS卡片技术,则将人工智能与博物馆中的古老藏品相结合,通过手机小程序和馆内的电子标识让观众们沉浸式欣赏云锦的精美图案。

▲图为江宁织造博物馆的云锦展品

在文化产业方面,云锦作为南京最为有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已经与“观夏云坊”等高端时尚品牌相融合。队员们在对这些店铺的装帧设计、产品开发理念等多个方面的研究中均能够发现云锦元素,无论是用来装饰店铺的云锦挂毯和饰品,还是香氛等时尚产品中对于云锦的取色、图案等技艺的化用。

除此之外,在正源兴绸缎庄和“承创织绣”云锦专卖店,队员们发现店内商品不仅有传统的挂毯、旗袍和围巾,也与年轻人的时尚需求相结合,如云锦织造的茶盒、手机壳、项链、纸巾盒、挎包与服饰等创新产品,借助抖音视频和时尚T台等多渠道进行展示宣传。实践队队员张紫钰感慨,“非遗的‘活化’并不是把古物原封不动搬进玻璃柜,而是让它走进体温与日常,成为可被穿着、被触摸、被记忆的生活片段。”

▲图为实践队在观夏云坊参观

▲图为云章公所承创织绣内云锦文创产品

三、体验非遗馆·对话古琴大师

2025年7月23日上午,实践队抵达南京秦淮非遗馆,在江苏省文化产业协会秘书长张玉英与非遗馆讲解员的带领下依次参观了南京的各种非遗项目。队员们欣赏了南京丰富多样、精巧华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也在张老师的讲解下对于云锦的织造技法与文化内涵有了更为清晰深刻的认识理解。

▲图为实践队在秦淮非遗馆内参观

▲图为实践队在秦淮非遗馆前合影

在张玉英老师的带领下,队员们穿梭于古城街巷、来到了乌衣巷中的王谢古居,并非常幸运地拜访了“金陵琴派”的第五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桂世民老师。桂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古琴的历史、技法与文化内涵,并亲自抚琴一曲,演奏后对曲目进行了细致解读,并解答了队员们关于古琴文化与古琴背后的中国传统文人精神的问题。桂世民老师谈到,任何创新都必须建立在对传统的理解和尊重之上;文化传承从来不是靠产业化来完成的。桂老师勉励同学们将非遗文化发扬光大、坚持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一场深入的交流过程中,队员们发自内心地敬仰老先生的风骨气节与学识文化,也更能领略非遗文化背后的中华文化与中国文人精神。

▲图为古琴代表性传承人桂世民为队员们演奏《平沙落雁》

▲图为桂世民老师与队员们亲切交流

非遗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精神的传递。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如何在保留核心技艺与文化基因的同时,让云锦以及各种非遗焕发新生、融入当代生活,是留给每位观展者的深刻思考,也是队员们日后致力于解决的目标。

四、云聚金陵忆革命峥嵘岁月

2025年7月26日,“金陵云锦·丝路新韵”暑期社会实践队召开了一场主题为“云聚金陵忆峥嵘,线上共话‘宁’初心”线上团会活动。本次团会通过一系列红色革命事件的回顾,鼓励各团员抒发自己对南京红色岁月的感悟,更加坚定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使红色精神永驻心头。

活动以“云览·峥嵘岁月”为开篇,带领队员们回顾了南京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并通过视频资料和图片展示,深入讲解了雨花英烈精神、梅园谈判风云、渡江战役壮举等红色事件。在“云论·时代之问”环节,队员们围绕“如何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雨花英烈精神”“渡江战役精神对青年奋斗的激励作用”等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的思考,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其中,王涵禹同学提到:“渡江战役是我们解放战争的决定性胜利之一,它不仅是一场军事胜利,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这种精神对于当代青年来说,意味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必胜的决心。最后,在“云听·信仰之声”环节,队员们重温了共青团入团誓词和团歌,进一步增强了团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金陵云锦三千年,丝路新韵焕生机。从玻璃展柜到花楼织机,从与传承人交谈到商业区探店,实践队既看到了南京云锦千年技艺传承的困境,也发现了其在当代语境下转型发展的无限可能:寸锦寸金不再只是展柜后的叹息,而成为涌动当代生活的新丝路密码。队员们深刻领悟到,非遗文化的生命力既在于传承者的坚守,也在于与时俱进的创新,这种坚守与创新的平衡,正是传统文化得以生生不息的关键所在。实践队将继续带着这份收获,探索南京云锦的传承与发展新径,在非遗文化的保护宣传之路上贡献青春力量!

撰文 |黄祖雁 王涵禹 黎宇轩 马丽娜

图片 |王欣宇

审核 | 黄祖雁 潘越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祖雁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84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