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关于加大民族地区、边远山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的号召,7月12日,河北大学经济学院“经世济民”推普实践队奔赴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红桥镇,开展为期1周的推广普通话志愿服务活动。队员们深入海拔2200多米的黄腊老村等村落,创新推普模式,将普通话教学与民宿经营、电商技能深度融合,不仅打通了信息闭塞的“语言经络”,更让山村民宿首次接到了省外订单,蹚出了一条“语言变现”的青春助力之路。
图为团队成员制作的推普手册
图为“经世济民”推普实践队合照
一堂火塘边的“文案课”:精准表达激活沉睡资源
“咱们的‘山景房’得写成‘临近山间溶洞直面星空观测房’,游客才知道咱这儿靠近云南特色喀斯特溶洞,能看银河!”在红桥镇黄腊老村纳西族民宿老板宋那卡家的火塘边,实践队员、国际贸易专业的蔡金鹏正拿着老板的手机,逐字逐句指导他修改线上房源介绍。皮肤黝黑的彝族汉子宋那卡曾因普通话不熟练、描述不精准,眼睁睁看着客人被山下条件更好的民宿接走,自家保留着纳西族传统榫卯结构的老屋“养在深闺人未识”。
图为团队成员帮助老板修改民宿介绍
改变始于实践队量身定制的《民宿服务用语手册》。队员们发挥专业特长,将朴素的“院子里有树”润色为“百年核桃树下可品纳西族烤茶”,提炼出“免费接送”、“火塘篝火”等七大核心卖点,并用普通话标注发音。擅长摄影的队员还为民宿拍摄了专业照片上线平台。如今,宋那卡已能熟练地用普通话介绍:“您预订的山景房在二楼,推开窗能看到皎洁银河。”精准的语言描述,成了激活沉睡民宿资源的“金钥匙”,成功带来了首批省外订单。
图为民宿小院
一份“供需清单”:专业推普搭建市场“接口”
实践队的推普课堂,远不止于教“ABCD”,更融入了经济学的智慧。在村委会活动室,队员们教孩子们吟诵“明月几时有”时,会同步讲解“月亮”意象在旅游宣传中的经济价值;走访农户时,国际贸易专业的蔡金鹏敏锐捕捉到村民“上线自家民宿”的需求,迅速整理出高频术语的普通话发音指南,并手把手教授民宿上线网络平台的操作流程。
图为团队成员教孩子们吟诵诗歌
图为团队成员教授老板将民宿上线网络平台
“推普不是简单教说话,而是帮老乡搭建与广阔市场对接的‘语言接口’。”实践队指导老师、经济学院焦飞越副教授展示了一份特殊的“供需清单”:左边一列是村民提出的“想听懂电商培训课”、“会写农产品标签”等23项具体需求;右边则对应着队员们设计的“金融术语普通话解读”、“合同条款口语化翻译”等解决方案。这份清单,正是学子们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乡村动能的生动体现。
图为团队成员讲解推普手册
一句“明年还来”:短期实践变长期“必修”
“客人说我介绍的转山节故事很动人,他们明年还来!”离开红桥村前夕,队员们收到了宋那卡用普通话夹杂着拼音发来的短信。更让他们动容的是当地孩子们纯真的追问:“你们明天还来吗?”这份质朴的反馈,成了实践队最珍贵的“结业报告”。
图为团队成员总结供需清单
“了解了当地村民需要什么,就要一直帮助下去。”当地镇政府工作人员对团队的持续帮扶寄予厚望。实践队也决心将短期实践转化为长期助力:每位队员都与有需求的村民互留了联系方式,承诺提供持续的线上指导。队员们正着手把红桥村的成功经验提炼成标准化课程模块,期待未来惠及更多乡村。
图为团队成员和宁蒗县当地小朋友的合照
在红桥村温暖的火塘边,这群青年学子读懂了乡村振兴的青春答案:助力不必惊天动地,有时只需教会老乡“说对一句话、写好一个词”,就能让深藏大山的独特魅力,乘着普通话的翅膀,飞向更广阔的世界。如今,语言这座桥,正承载着知识与希望,让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亦菲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