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讯(通讯员窦洁滢) 为深入贯彻党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习总书记对我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要指示,雕情贝艺突击队作为青年群体中的一支劲旅,以汕头贝雕为媒介,把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种子播撒在大地,让其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第九届雕情贝艺突击队的步履暂歇。雕贝声歇,雅意未阑。活动终了,而贝壳上的纹路里,藏着未完的故事,正待来日续写。现在一起回顾一下第九届雕情贝艺突击队的精彩瞬间吧!
关于雕情贝艺突击队
雕情贝艺突击队,一支来自广州新华学院的青年非遗守护者团队,通过文创产品研发、传统技艺保护、公益教育推广等多元化实践致力于潮汕贝雕非遗传承与创新。团队于2017年成立,始终以"让非遗活起来"为使命,通过文创开发、技艺传承、公益推广等方式,持续为汕头贝雕这项岭南海洋瑰宝注入新活力。团队先后荣获"全国百强实践团队"等多项殊荣,创新构建"线上直播+线下体验"的立体化推广模式,成功打造了贝雕科普直播、非遗创意市集、传统文化公益课堂等特色品牌项目。
图为雕情贝艺突击队全体队员
雕情贝艺突击队的足迹
DAY1 突击队顺利启程,抵达汕头。在酒店安顿好后,雕情贝艺突击队积极组织开会讨论落实未来七天的活动安排,提前准备各项活动物资,明确每日任务,确保“三下乡”工作有序进行。
DAY2 突击队对话“双师”——林汉桂先生和卢湘莹女士,从汕头贝雕的制作,生产,出口到光辉渐淡,感受汕头贝雕背后的历史底蕴,独特魅力,聆听贝壳与时光碰撞的故事。
图为突击队与林汉桂先生、卢湘莹女士合影
DAY3 突击队来到汕头市金平区东方街道,与汕头市金平区东方街道办事处,与东方街道党工委委员辜仕林、东方街道团工委书记吴欣欣会面,向街道工作人员展示队伍的文创产品和宣传成功,重点围绕后续社区课程的开展时间、形式等展开交流,为后续社区课程的推进打下基础。
DAY4突击队联合合盛百货购物中心举办的“潮贝拾趣·指尖非遗“汕头贝雕DIY大赛漾开涟漪。场内分设文创展示区、贝雕科普区、DIY贝雕区、DIY手链区,分区合理,活动有序。通过突击队前期的积极宣传,现场吸引许多家长带着孩子来参加。选手们在突击队队员的协助下创作出独一无二的贝雕作品。每件作品都体现选手们对贝雕艺术的深刻理解和非遗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图为突击队队员协助选手创作
DAY5上午,突击队来到了创意空间艺术教育培训基地,指导孩子们进行平面贝雕画制作。下午,突击队前往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和汕头甄宝博物馆,近距离感受汕头文化的魅力。
图为突击队队员给培训基地的孩子上课
DAY6 and DAY7 突击队继续前往培训基地进行两次授课,课前通过“拍拍操”等调动孩子对课程的兴趣。课中突击队队员先向孩子们介绍雕情贝艺突击队,再介绍汕头贝雕这项非遗技术,科普四大明螺,最后协助孩子创作平面贝雕和半浮雕贝雕作品。课堂会落幕,但结课时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笑容,这份以匠心雕琢时光、以童真对话自然的默契,终将如深海里的珍珠,在岁月中慢慢沉淀出温润的光泽。
图为培训基地的结课瞬间
DAY8 “潮贝拾趣·指尖非遗“汕头贝雕DIY大赛的第二天如期举行。今日,林汉桂先生和卢湘莹女士也到达现场,为现场的选手细细介绍汕头贝雕背后的故事和制作技艺。选手们的作品都上传到社交媒体,通过评委评选,选手自行拉票点赞,评选冠军、季军、亚军和人气奖。
图为DIY大赛圆满结束的合影
DAY9 延续上届队伍的公益步伐,第九届雕情贝艺突击队特邀贝雕非遗收藏家卢湘莹女士、合胜集团汕头区副总张勤同行来到汕头市彩霞自闭症康复中心深入了解“星星的孩子”,同时用举办潮汕贝雕非遗DIY大赛义卖所得善款购置了一批运动器材捐赠予康复中心,持续助力其发展,传承爱心善举。
故事未完待续
当最后一枚贝壳被小心收起,海风也仿佛放缓了脚步,似在为这场与浪涛、沙砾、光影为伴的旅程轻轻收尾。雕情贝艺突击队曾围坐一堂,紧密安排行程布置物资;曾轻敲键盘,以文畅抒贝壳的密语;也曾举起相机,将一路的风光悉数收藏。
雕刀暂歇,贝壳不语,却早已把这段时光的温度刻进了彼此的故事里。不必遗憾相聚的短暂,就像潮落之后总有潮起,那些在海风中淬炼的默契、在创作里生长的热爱,会像被浪花打磨过的贝壳,在往后的日子里愈发透亮。
雕情贝艺的故事暂告一段落,但属于雕情贝艺突击队的篇章,属于汕头贝雕的故事仍在继续。诗的第一行是“雕情”,最后一行,留给风继续填写。
撰文 | 窦洁滢
图片 | 罗镇洋、陈越、江可欣
审核 | 黄森彦 陈绮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窦洁滢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