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近日,华南理工大学流光实践团走进宅梧镇鹤山第三中学,成功举办了“智汇未来,能创无限”人工智能主题讲座,播撒科学种子,点燃科技梦想。活动现场,实践团队长王淇、王宇屹与鹤山三中学生围绕“科技+生活”的时代命题展开深入交流,搭建起了一座高校学子与乡镇学子沟通的桥梁。
图为同学们在认真听讲 流光实践团供图
讲座前半部分,王淇老师围绕人工智能领域展开系统讲解,以深入浅出的方式阐释了人工智能基本概念、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的核心差异,以及神经网络底层运行机制等课程知识要点。讲座中,她邀请学生上台动手尝试通过AI编程实现贪吃蛇小游戏,亲身体验AI决策逻辑的生成过程,在互动中增添学科趣味,在欢乐中收获前沿知识,并且补充了多种编程语言的特点和应用场景。在讲解完AI提问技巧后,她邀请学生与AI进行“猜人名”游戏大比拼,展示了AI的思考模式,并借此揭示算法背后的数学原理,将复杂技术转化为可感知的认知体验,让学生们更好理解和掌握人工智能技术。此外,她还结合智能穿戴设备、自动驾驶等现实案例,剖析人工智能在民生领域的渗透应用,并就技术迭代可能引发的伦理争议展开前瞻性探讨,为学生们呈现了一场兼具知识深度与现实温度的科技公开课。
图为王淇老师授课 流光实践团供图
讲座后半部分,王宇屹老师向同学们科普了stm32智能小车的设计与功能原理,主要介绍了stm32单片机的原理、小车驱动系统及齿轮传动技术,并演示了如何通过编程控制小车运动。随后,他巧妙结合山地车变速、吊机搬运等生活实例,浅显易懂地讲清了“传动比”“减速带动大力”等关键原理,让同学们深刻感受到科技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真正做到了知识讲解既通俗又接地气。
图为王宇屹老师授课 流光实践团供图
在实操环节,他演示了如何通过编程语言控制小车的运动,以及红外原理在车辆避障中的应用,即红外循迹功能。为增强教学互动性,他特别邀请同学们上台操控小车,感受原理的实际应用,只见小车在红外感应的指引下,巧妙避开障碍物,顺利完成预设路线,充分展现了科技的神奇魅力。王宇屹老师以扎实的专业学术知识和创新的互动教学形式,将深奥的科学原理转化为触手可及的体验,获得了学生们的热烈反响,使得知识传递在互动中自然发生,科学魅力于实践里悄然绽放。
图为老师与同学们交流互动 流光实践团供图
此次讲座是为坚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高校资源下沉乡村学校的生动实践。流光实践团以专业与情怀,破除“科学高门槛”认知,激发中学生探索科学世界的兴趣,同时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动中学科技均衡发展,实现青少年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助力“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贡献青年智慧和力量。
(通讯员:司御兰)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王宇屹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