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审计大学“薪火红研·红色圣地行”团队开展红色文化深度调研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03 11:15   来源:大学生云报   阅读 3.3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学子风采

引言:探访红色遗址 传承革命精神

2025年7月3日至9日,南京审计大学润园书院“薪火红研·红色圣地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以南京为核心,开展为期七天的红色文化调研活动。团队通过实地探访、历史回溯与沉浸式体验,深度挖掘红色遗址背后的历史脉络与精神内涵,探索青年视角下的红色文化传承新路径。

铭记历史 珍视和平

7月3日,团队首站抵达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灰色建筑群内,成员们通过实物展陈与影像资料,系统梳理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脉络。在史料陈列厅,成员们被一组特殊展品吸引——3000颗鹅卵石铺就的"哭墙",每一颗石子都代表10位遇难同胞。这些石子不仅象征死亡,更提醒我们每个数字背后都是鲜活的生命。在“万人坑”遗址前,一具孩童遗骸的蜷曲姿态令成员们驻足良久。馆内讲解员以一枚生锈的皮带扣为例,强调了历史教育应“让数字拥有体温和面孔”。

图1 队员献花

渡江精神 永放光芒

7月4日,团队前往渡江胜利纪念馆。主展馆内,《百万雄师过大江》浮雕气势恢宏,与毛泽东手稿《将革命进行到底》相呼应再现了战役的恢弘场景。纪录片《天翻地覆慨而慷》中,14岁船工马毛姐的故事引发成员对“平凡英雄”的思考。"这些普通人的选择,才是历史最动人的部分。"团队负责人表示。团队在胜利广场重温入团誓词,将红色记忆转化为青春担当。

图2 队员参观渡江胜利纪念馆

工业遗产 红色记忆

7月5日,团队来到民国首都电厂遗址公园。锈迹斑斑的发电机组在阳光下沉默矗立,通过手机扫码,AR技术让这些"工业文物"重新"运转"起来。在抗战战区,1937年工人护厂斗争的《电厂防御作战图》与大屠杀期间收容3000名难民的登记册,揭示了工业设施的人文温度。成员们通过VR体验技术抢修场景,感受新中国电力工人的工匠精神。

图3 队员参观民国首都电厂旧址公园

谈判智慧 信仰力量

7月6日,梅园新村纪念馆内,周恩来同志办公室的台灯、简朴的会客厅、代表团成员的日记等实物,还原了国共谈判的细节,更展现了革命者在复杂局势中的坚守与变通。团队成员通过电报与手稿分析,理解了“梅园精神”中和平至上的担当。

图4 队员瞻仰周恩来总理铜像

烈士精神 永垂不朽

7月7日,团队转至雨花台烈士陵园。在巍峨的烈士群雕与肃穆的陈列馆中,郭纲琳烈士的事迹深深打动了每一位成员,她在狱中自制的“永是勇士”印章,正是其坚贞不屈精神的永恒象征。雨花台的历史长卷中,这样的身影并非孤例。统计数据显示,雨花台烈士平均年龄仅28岁,且多数受过高等教育。"他们本可以过着优越的生活,却选择了最危险的道路。"这种反差引发了团队对当代青年责任的思考。

图5 队员参观雨花台烈士陵园

军工历史 创新传承

7月8日,团队走进金陵兵工厂旧址(1865创意产业园)。工人运动纪念墙上“机器属于劳动者”的口号、抗战西迁纪念馆中的家书,展现了民族工业的韧性。老厂房改造的文创空间,更是为“工业锈带”转型提供了青年样本。

图6 队员参观金陵兵工厂旧址

文化传承 与时俱进

最后一天,团队来到江南贡院明远楼。在科举博物馆,成员们体验了"号舍"模拟考试场景,并讨论了科举制度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下午的总结会上,团队整理了7天来的影像资料,确定了调研报告框架和文创设计方案。

图7 队员参观江南贡院

创新传播实践:让红色文化“活”起来

实践期间,团队注重红色文化的当代转化。社交媒体上,成员们制作的红色文化宣传文案、视频获得广泛转发。此外,团队还尝试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文创产品。以雨花台烈士家书为灵感设计的海报、插画,都在年轻人中引起共鸣。"红色文化需要找到与当代生活的连接点。"团队成员总结道。

结语:薪火相传的青春担当

本次实践形成了《南京地区红色革命遗址文化调研报告》,收集了百余份史料建立了档案库,更重要的是让团队成员们对红色精神有了切身体悟。团队负责人表示:“历史不是遥远的过去,而是照亮未来的明灯。红色文化传承需要走出课本,用青年的话语体系重构历史叙事。”未来,团队计划将调研成果转化为研学路线设计,助力地方文旅融合,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持续焕发光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肖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08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