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9日讯(通讯员 张学漫)7月6日晚上,福建农林大学赴泉州市永春县蓬壶镇仙岭村“三下乡”实践队以枇杷种植与销售为主题,与村干部、农户等进行了深入访谈,从大量的访谈信息中探寻仙岭村枇杷产业的现状与未来。
“咱们仙岭村的枇杷,那可是响当当的。”仙岭村党支部书记沈金渠满脸骄傲地说。队员们从他的口中了解到,仙岭村自种植枇杷以来,以“早钟6号”品种为主,种植面积最高时达到1800多亩。近年,为了满足市场差异化需求,村里还陆续引进了“解放钟枇杷”“白玉枇杷”等品种,形成了多品种互补格局。
图一为实践队员近距离了解枇杷种植技术,通讯员 陈星源/摄
在村干部带领下,实践队员们走进了农户苏兴隆家中,村干部向实践队员们介绍:“苏兴隆爷爷是当年第一批响应苏昌培副省长号召种植枇杷的人。”在访谈过程中,实践队员们了解到从1999年至今,仙岭村枇杷产业“从无到有”的艰辛发展历程。看到现在仙岭村的发展,苏兴隆爷爷笑着说:“现在村里种枇杷的氛围特别好,大家互相交流种植经验,谁家有好的方法都会分享出来。看着果子丰收,能卖个不错的价钱,再累也值得。”
图二为实践队员与农户访谈,通讯员 陈星源/摄
图三为实践队员与农户合影,通讯员 陈星源/摄
随后,实践队员们又去探访了仙岭村当地枇杷经销商苏荣全,从他口中了解枇杷销售的渠道和模式。“我们不管有没有订单,都会先收枇杷,不能客户预定再去采买。这么多年积累了很多客户,全靠诚信。”苏荣全兴奋地说,“现在不愁销路了,我们仙岭的枇杷一上市,大家都愿意购买。”
图四为实践队员与枇杷销售商访谈,通讯员 陈星源/摄
仙岭村的枇杷产业,凭借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优秀的品质、农户的辛勤劳作以及销售链成员的积极参与,正焕发出勃勃生机。实践队员们表示,这次调研深入地了解了仙岭村枇杷产业的发展过程、种植技术推广以及扩散方式、枇杷销售的渠道和模式,使得队员们对农业生产、乡村产业模式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更激发其投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使命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学漫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