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嬢嬢,节能灯管乱丢不得了,要投到红桶桶哦”。近日,四川农业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碳・变”实践行动组联合都江堰市奎光塔街道滨河社区居民委员会、善小为社工,在滨河社区露天电影放映场前开展“资源回收要牢记,环境美化靠大家”垃圾分类主题活动,以青春实践赋能社区生态治理,在居民中掀起垃圾分类学习热潮。活动创新采用“黄金半小时”错峰宣教模式,吸引近百名居民热情参与。
趣味互动点燃环保热情,高校力量激活社区实践
活动现场氛围热烈,团队成员化身垃圾分类小教员,依托其他垃圾、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可回收物四类可视化展板,以知识展板讲解、快问快答和模拟投放等趣味互动方式,为居民尤其是青少年群体拆解垃圾分类密码。“喝过的奶茶杯,塑料部分是可回收,残留液体要先倒到厨余垃圾桶。”团队成员以生活场景为切入点,让分类知识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通过线下实践和知识科普,让居民把垃圾分类理念融入日常,从知道分类到主动分类,助力社区环境美化与绿色发展。
图为垃圾分类可视化展板
图为垃圾分类知识讲解
图为快问快答环节的抢答
图为快问快答环节小朋友回答分类卡片问题
图为互动环节团队成员分发垃圾分类卡片
图为互动环节模拟垃圾分类投放
校社联动探索新路径,社会实践书写环保担当
团队以社区需求为导向,整合高校知识资源与社区治理场景,通过理论宣讲 和实操互动的双模式,让生态环保理念深度融入居民生活。“我们希望以青年实践为纽带,带动更多人关注资源回收、参与环境美化,让绿色生活成为社区新风尚。”实践组负责人表示。
校社协同的创新模式,也为基层生态治理提供新样本。滨河社区工作人员坦言:“高校团队带来专业知识与青春活力,学生用30分钟完成传统讲座2小时的效果,让垃圾分类宣传更有吸引力,推动社区环境建设迈上新台阶。”
图为活动开始前的准备活动
图为知识板讲解
持续深耕生态实践,青春力量赋能绿色未来
据悉,“碳・变”实践行动组后续将深化社区环保服务,开展变废为宝社区工坊、小区院落环境提升及院落布局规划等系列活动,推动生态理念长效传播。同时,团队计划联动更多高校、社区,构建校社协同和全民参与的环保实践网络。当青春力量与社区治理同频共振,“资源回收、环境美化”的美好愿景,正逐步照进现实。
撰文 | 陈维红 刘紫昕
图片 | 谷玥 刘焱
审核 | 付刚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罗渝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