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9日讯(通讯员 郎佳函、林智华、黄木龙)为积极响应“百千万工程”号召,进一步探索龙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新路径,7月21日下午至22日上午,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州上漖乡村振兴促进实践团(以下简称“实践团”)走进了广州市番禺区上漖村,开展“匠心探韵 非遗寻踪”非遗文化实地探寻主题活动,深度探寻龙舟文化的独特魅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活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大合照
三个阿茂工作室:龙舟模型创新研讨,探寻可持续发展新思路
7月21日下午,实践团来到了“三个阿茂工作室”,开启龙舟模型创新发展研讨之旅。在工作室中,琳琅满目的龙舟模型映入眼帘,这些精美的模型不仅是龙舟文化的具象缩影,更是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意的完美融合。实践团成员与工作室负责人梁启明先生深度探讨,围绕“龙舟模型的创新发展以及研学活动的可持续性创新”展开热烈讨论。
▲图为三个阿茂工作室龙舟模型的制作作坊
“龙舟模型不仅是文化的载体,更是传承的桥梁。”工作室负责人梁启明先生向实践团成员介绍道,“如何让龙舟模型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实践团成员纷纷发表见解,从“模型制作技艺的传承与提升”到“研学活动的创新设计”,从“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到“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大家将龙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初步构思出一系列龙舟模型创新发展的新思路。实践团成员认为,通过创新龙舟模型的设计与制作,不仅可以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龙舟文化,还能为研学活动提供更具趣味性和教育意义的内容,实现龙舟文化的可持续传承与发展。
▲图为龙舟模型样本
上漖龙舟制作基地、雄基龙船厂:走访龙船厂,聆听传承故事
7月22日上午,实践团走进了上漖龙舟制作基地和雄基龙船厂,与非遗传承人和龙舟匠人面对面交流,聆听他们讲述龙舟制作背后的故事。
步入基地,实践团成员全程观摩了龙舟榫卯结构的精湛制作过程。伴随着节奏鲜明的锯木声,巨大的原木被精准地分解为龙骨、船舷等关键部件的雏形。随后,在凿刀与木槌的默契协作下,粗粝的板材逐渐显现出流畅的线条与精密严合的榫卯结构。每一道工序都倾注了匠人们的心血,体现了代代相传的实践智慧。上漖龙舟制作基地非遗传承人黄剑挺先生向实践团成员详细讲解了龙舟制作的传统技艺精髓,重点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榫卯结构的巧妙应用,以及选用坤甸木等特定木材的科学依据。这些历经百年沉淀的工艺细节,使实践团成员得以近距离“触摸”到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与温度。
▲图为上漖龙舟制作基地非遗传承人黄剑挺先生为实践团成员以及实践团指导老师杨慧芝老师讲解龙舟制作技艺
在雄基龙船厂内,实践团成员受到了龙舟匠人卢日雄先生的热情接待。他们不仅实地观摩了选材、开料、雕刻、拼接、上漆等龙舟制作的传统工序,更与龙舟匠人卢日雄先生围坐一堂,展开了深入谈话。卢日雄先生向实践团成员详细介绍了当前龙舟制作行业的整体情况,分享了从业数十年的经验与感悟。交流中,实践团成员深刻体会到了龙舟制作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精神。卢日雄先生也动情地分享了数十年传承之路的甘苦。他坦言,最大的“甘”源于对传统技艺发自内心的热爱,以及看到亲手打造的龙舟在江河中劈波斩浪、承载乡情民俗时的自豪感。对每一道工序的精益求精,对榫卯结构、坤甸木特性等传统智慧的坚守,是他们每个龙舟匠人不变的执着。
▲图为实践团成员走访雄基龙船厂现场
实践团成员通过实地参观和交流,深刻感受到了龙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传承人坚守匠心的不易,也更加坚定了他们助力龙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决心。传承人的这份坚守与热爱深深地打动了实践团成员,他们表示,必将以实际行动为龙舟文化传承与弘扬贡献力量。
“匠心探韵 非遗寻踪”主题活动成果与展望
此次“匠心探韵 非遗寻踪”非遗文化实地参访主题活动成果丰硕。实践团不仅深入了解了龙舟模型制作与龙舟制作的传统技艺,还与非遗传承人和龙舟匠人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共同探索龙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新路径。实践团成员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深化龙舟文化研究,结合专业所长,为龙舟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多的创意与方案。
实践团将根据实地参访的成果,继续开展龙舟文化相关的调研与设计工作,计划推出一系列龙舟文化创新产品和研学活动方案,让龙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的文化动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林智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