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板上的非遗香:三河米饺与青春学子的邂逅——鹿贝柯鹿耕三河实践队探寻三河米饺非遗传承

发布时间:2025-07-29 23:2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冯应祥、胡佳玉   阅读 1.8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7月27日,北京科技大学鹿贝柯鹿耕三河乡村振兴实践团在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三河镇开展非遗文化遗产——“三河米饺”的调研活动。队员们走进一名队员家中,观察学习三河米饺制作全过程,并对当地非遗传承人进行采访,旨在系统了解这一传统美食的技艺传承现状,深化对非遗文化保护与乡村生活形态认知的理解。

实践队抵达三河古镇后,走进队员小段家的老宅院。这座连着火塘土灶的民居里,传承人徐奶奶已备好早籼米与石磨,队员们围站在灶台旁,边记录边跟着学起了基础工序。包米饺时,队员捏着米面团总做不出薄皮,要么厚如馒头,要么捏破漏馅,徐奶奶手把手教她 “掌心留空、三指轻压”,练到第五个,终于捏出带褶皱的月牙形,虽不工整,却让她盯着自己的作品笑出了声。

“三河米饺的灵魂在于米浆的浓度和馅料的配比,籼米必须选用当年新米,磨浆时要控制水分,这样蒸出来的米饺才会外皮柔韧有嚼劲。”徐奶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传统工艺需经很多年的实践才能熟练掌握。

如今,三河米饺不仅是古镇居民舌尖上的乡愁,更成为合肥文旅的标志性名片。2016 年,它荣获 “中国金牌旅游小吃” 称号,其制作技艺通过央视、凤凰卫视等媒体广泛传播。然而,随着部分传承人年事已高,这门传统手艺的传承面临挑战。三河镇正通过非遗工坊建设、文旅融合等方式,让三河米饺在保留本真风味的同时,焕发新的生命力,持续讲述着皖中大地的历史与烟火气。

北京科技大学鹿耕三河小队的此次调研,既为三河米饺技艺传承留下了鲜活的现场记录,更以青年视角为非遗保护带来新的思考维度。随着省级专项扶持资金到位、社会关注度持续攀升,这道承载巢湖西岸水运文化记忆的传统美食,正通过政企校多方联动探索传承新路径。而青年一代的深度参与,被业内视为连接传统技艺与现代市场的关键纽带 ——正如《肥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案(2024)》所强调的,三河米饺的传承需“在坚守传统技艺本真的同时,通过数字化教学、文旅融合等创新手段激活年轻力量”,让这份承载巢湖西岸水运记忆的美食,在时代更迭中持续传递皖中大地的文化根脉。

撰文 | 冯应祥、胡佳玉

图片 | 卢正皓、饶俊杰、孙妍、胡佳玉

审核 | 胡佳玉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胡佳玉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9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