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耕北安 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哲学学院“知行哲韵”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21日正式启程前往黑龙江省北安市,开展为期5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深入探索“垦地共建”模式的创新路径。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垦地共建”模式正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激活乡村发展动能的创新实践。此次,哲学学院团队聚焦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以黑龙江省北安市“北安模式”为样本,聚焦乡村振兴战略需求开展专项调研,旨在系统梳理“垦地共建”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维度的实践经验,探索如何通过“党建引领+科技赋能+利益共享”机制,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以青春力量助力乡村实现全面发展。
一、党建领航・筑牢共建根基
乡村振兴,组织振兴是保障,基层党组织始终扮演着 “领头雁” 角色。在北安市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团队深入北安市庆华街道及东风村党群服务中心,调研党群服务中心在政策衔接、资源协调中的关键作用。成员通过与负责人对话了解到;在赵光镇,党员干部带头推进土地整合,通过 “党支部 + 合作社 + 农户” 模式,破解地块零散、管理低效难题,让 “党建红” 成为串联政府、企业、农民三方的纽带。调研中发现,基层党组织通过建立定期协商机制,有效化解垦地资源分配、利益协调等矛盾,为共建模式落地提供坚实组织保障。基层党组织的深度参与,为政策落地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通过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政府的政策引导、企业的资源优势与农户的生产需求得以精准对接,有效打破了垦地之间的壁垒,让三方在乡村振兴的大目标下高效协作,基层党组织成为推动工作的 “主心骨”,为共建模式的顺利落地提供了坚实的组织支撑。·
二、科技赋能・激活生产动能
科技是乡村振兴的核心驱动力,更是破解“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难题的关键。团队在赵光农场调研时看到,科技正深度融入乡村振兴的各个环节:卫星遥感设备实时回传土壤墒情数据,AI 系统自动生成灌溉方案;无人播种机按照预设路线精准作业;物联网监控大屏上,万亩农田的温度、湿度、病虫害情况一目了然。这些“黑科技”正通过“垦地共建”的桥梁,从农场走进普通农户的田间地头。通过与农场负责人沟通了解到,当地搭建的“技术共享平台”持续开展农户培训,推广标准化种植技术。技术下沉直接带来生产方式的转变——从传统经验种植到精准化管理,从人工劳作到机械化作业,农业生产的效率与质量显著提升。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让新质生产力在黑土地上逐步成长。
三、集约增效・释放土地潜力
土地是乡村振兴的根基,土地集约经营是提升农业效益、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在北安市赵光镇连片种植区,团队见证了“垦地共建”对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曾经零散分布的耕地经统一整理后,形成万亩标准化种植园区,田间道路、灌溉系统同步升级;通过 “农户自愿托管+农场专业经营”模式,实现了耕、种、管、收全环节规模化作业,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便于推广轮作休耕、绿色防控等生态农业技术。在田间地头,团队实地考察了土地整合后的种植情况:整齐划一的作物田随风起伏,据介绍,土地连片经营后,通过规模化种植降低了生产成本,通过统一品种提升了产出效益,农户的综合收益得到明显改善。土地集约经营让 “小农户” 顺利衔接 “大市场”,为乡村振兴破解了土地资源约束的关键难题。
四、利益联结・共绘增收画卷
乡村振兴的落脚点,是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团队在调研中发现,“北安模式” 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构建了“企业盈利、农户增收、集体壮大”的利益联结机制。在赵光镇合作社,清晰的收益分配体系让各方权益得到保障:粮食加工企业以合理价格收购农户粮食,提取部分利润作为集体发展资金;农户既能获得土地托管收益,又能参与合作社分红,还可到农场务工获取报酬;村集体用积累资金改善村容村貌,建设文化、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这种多方共赢的格局,让乡村振兴的成果真正惠及民生。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村集体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乡村治理水平与乡风文明程度同步提升,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深刻体会到:“垦地共建” 的本质是通过协同打破壁垒,让政策红利、科技资源、土地潜力形成叠加效应。
未来,实践团队将持续探索“垦地共建”的优化路径,让青春力量融入乡村振兴的大潮,让黑土地上的丰收故事更加动人,让农业现代化的画卷在广袤乡村徐徐铺展。青年学子将持续深耕实践,为完善共建机制、推广“北安经验”贡献智慧,让青春力量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结出更多硕果,助力黑土地上的“共富故事”越写越精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宋家羽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