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青春的脚步邂逅古老的非遗文化,会碰撞出怎样绚烂的火花?为引领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的广阔天地中汲取真知灼见、砥砺过硬才能、倾洒青春热血,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知行哲韵”实践团队积极响应号召,在暑期“三下乡”活动期间,于7月21日奔赴北安市,深入蚌壳画工坊、乌鱼绣传承展示馆与北安木雕艺术馆。他们围坐在传承人身旁,虚心求教、热烈探讨,在一笔一划、一针一线、一刀一刻间,触摸文化传承的温度,感受非遗背后的坚守与匠心,在交流中深刻领悟文化传承的责任与使命,以实际行动为非遗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贡献青春力量,开启了一场探寻非遗精髓的诗意之旅。
一、一笔一划:探访非遗蚌壳画工坊 重温亚冬会闪耀时刻
走进蚌壳画工坊,实践队员们瞬间被满墙精美的画作吸引。这些蚌壳画题材广泛,有北国风光、灵动动物,每一处细节都在蚌壳的天然光泽下熠熠生辉。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贡老师介绍,北安蚌壳画的创作巧妙利用蚌壳的材质与形状,细长浅平的适合表现冰雪树林,深阔有空间感的则能营造立体多层效果。其历史悠久,最初是百姓利用讷谟尔河丰富河蚌资源创作的手工艺品,带着浓厚乡土气息,后不断融入创新艺术元素。近年来,北安蚌壳画走出乡土,登上哈洽会、亚冬会国际贵宾欢迎宴等舞台,在国内非遗展览中大放异彩,不少作品被博物馆收藏,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也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名片。王贡老师还借助自媒体平台大力推广,吸引了众多爱好者关注。队员们通过实地参观与聆听讲解,沉浸式感受了北安蚌壳画“依形赋意”的匠心,触摸到传统技艺背后的文化根脉,坚定了传承非遗文化的信念。
图为王贡老师与实践团队合影 时皓睿供图
图为王贡老师向实践团队介绍蚌壳画 张舒羽供图
图为蚌壳画工坊样貌 唐文艳供图
图为蚌壳画在亚冬会上的新闻报道 赵子瑶供图
二、一针一线:探访非遗乌鱼绣 体悟针藏锦绣
在乌鱼绣传承展示馆,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王春艳老师热情接待了实践团队。北安作为乌裕尔河源头,是乌鱼绣的重要起源地之一,这门技艺源自金代,融合了女真、满、汉等多民族刺绣技法,因乌鱼绣镇得名,对研究金代女真刺绣及乌裕尔河流域民间刺绣工艺传承发展意义重大。馆内,王春艳老师的作品琳琅满目,从典雅屏风到精致香囊,从古韵扇子到独特摆件,每一件文创产品都制作精美,让队员们赞叹不已。团队成员们在丝线的穿梭间,真切触摸到乌鱼绣传承的脉搏,感受到王春艳老师对技艺的坚守与创新,也更加明确了传承非遗文化的责任。
图为王春艳老师与团队成员合影 时皓睿供图
图为王春艳老师在为实践团队介绍乌鱼绣制作过程 张舒羽供图
图为乌鱼绣传承展示馆样貌 赵子瑶供图
图为王春艳老师为实践团队介绍乌鱼绣传承历史 张舒羽供图
三、一刀一刻:探访非遗木雕 传承匠心雕琢
北安木雕艺术馆中,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北安木雕第四代传承人李宝峰为师生们细致讲解。大家依次观赏了馆内木雕作品,古朴典雅的人物雕像、栩栩如生的花鸟纹饰以及融合现代审美的创意佳作,无一不凝结着匠人的专注与巧思。李宝峰结合创作实践阐述了哲学思维对艺术构思的重要作用,选材时“顺应木性”,造型中“虚实相生”,哲学贯穿木雕创作始终。北安木雕起源于小兴安岭西南麓、松嫩平原边缘,可追溯至清晚期,是游牧民族与中原移民融合共创的技艺,经不断创新发展,2019年被列入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队员们通过实地观摩和对话传承人,深入探寻了北安木雕“动静相生”的文化内涵。
图为李宝峰老师与实践团队合影 时皓睿供图
图为北安木雕艺术馆内展示作品 赵子瑶供图
图为李宝峰老师向实践团队介绍木雕作品 张舒羽供图
图为李宝峰老师向实践团队介绍木雕作品 张舒羽供图
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知行哲韵”实践团队的北安之行,不仅让队员们近距离领略了蚌壳画、乌鱼绣和木雕这三项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更在与传承人的交流互动中,深刻理解了非遗背后深厚的文化基因和历史价值。未来,实践团队将继续以传承文化为己任,让这些珍贵的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也让哲学思考与非遗传承紧密相连,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知行哲韵”实践团队合影 赵慧雪供图
撰文 | 赵子瑶
图片 | 时皓睿 唐文艳 王家誉 汪泉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宋家羽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