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4-17日,山东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绿源循优调研团队立足能源融合发展视角,采用线上调研问卷与线下实地走访相结合的形式,在指导老师吴春颖的指导下,重点于滨州市新能源集团新拓新能源200MW项目部(沾化区项目部)、滨州市温店镇人民政府和冯家村开展调研,围绕生物质清洁取暖的战略意义与实践价值展开实地调研。考察中,团队既聚焦生物质清洁取暖以农林废弃物为原料、通过清洁转换技术实现减碳与资源循环利用的核心路径,也关注光伏与生物质能源在农村能源体系中的互补潜力,旨在挖掘二者协同推动绿色发展、乡村振兴与“双碳”目标落地的综合效能。调研发现,生物质清洁取暖在促进当地经济、环境及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的同时,与光伏等清洁能源的融合发展亦为区域能源转型提供了多维优化思路,进一步契合国家战略对多元化清洁能源体系构建的要求。
光邑破局:光伏赋能的“协同发展”探索
7月14日上午,团队走进山东省滨州市新能源集团新拓新能源200MW项目部(沾化区项目部),以实地探访、深度访谈的方式,聚焦光伏技术在产业融合中的实践突破。
图 1 团队抵达滨州市新能源集团新拓新能源200MW项目部
在与新能源企业员工进行访谈时,本团队了解到沾化区光伏项目的规模布局,包括沾化区滨海镇电站、北城区合作项目等构成的覆盖滨城、沾化、北海新区的立体布局及相关容量数据;探究了光伏赋能制造业面临的时段错配致使资源浪费、电价波动影响长远布局这两大核心挑战。当问及公司计划未来三年发力高耗能企业储充一体化项目的创新应对措施时,负责人表示计划为高耗能企业配套储充一体化项目,实现日间光伏发电储存、夜间调峰使用,优化能源利用效率。
从项目布局的规模图谱到制造业协同的瓶颈破解,从本地产业链的激活到乡村温度的传递,这场调研勾勒出新能源转型中平衡与创新的鲜活图景,为绿色发展课题注入来自沾化的实践思考。
图 2 团队成员与新能源集团负责人进行访谈,探讨新能源发展难题及未来创新方向
温邑循生:生物质取暖的“循环与民生”实践
7月17日,团队深入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温店镇,与镇政府座谈、走访冯楼村村委会及村民家中,调研生物质清洁取暖实践。以专业视角丈量生物质清洁取暖的实践深度,从农林废弃物的“重生”到百姓家中的“暖度”,从技术迭代的“精度”到生态改善的“广度”,这场民生工程正为鲁北乡村书写着绿色发展的新叙事。
温店镇政府清洁取暖探秘:从政府台账到田间链条的绿色实践
团队与温店镇政府沟通获悉,该镇清洁供暖改造项目以“双碳”目标为导向,构建“近集中+远分散”供暖布局:依托金缘生态科技集团热电联产项目,实现冯楼村等8个近厂村庄集中供暖;远距村庄采用分散式使用颗粒炉。项目推行多元补贴政策,针对贫困户等特殊群体保留颗粒燃料价格优惠,首批分散式炉具通过补贴实现村民“零成本”使用。
在资源利用层面,政府推动建立“玉米芯提取糠醛—废渣发电—余热供暖”闭环产业链,联动利民新能源等企业,将全镇6.13万亩玉米秸秆、10万亩梨园剪枝加工为颗粒燃料,既助农户每亩增收200元,又构建稳定原料供应链。环保数据显示,全镇已替代燃煤6.88万吨,单冬季减煤1.2万吨,相关数据可从环保部门及乡镇检测站实时检测点调取。
政府工作人员补充到,通过推动炉具技术迭代,炉具如今可实现定时控温、自动下料,推动村民从“抵触”转向“接受”。如今,“资源-产业-民生”闭环模式成效显著,为北方农村清洁取暖提供可复制样本。
图 3 团队与温店政府部门负责人就生物质清洁能源实际覆盖使用问题进行访谈
冯楼村清洁取暖探秘:从田间到暖屋的循环密码
团队深入阳信县温店镇冯楼村,聚焦生物质清洁取暖项目展开实地探访。穿行村落间,集中供暖管网与智能颗粒炉构成的"暖冬风景线"格外醒目,冯楼村一位老人指着家中的地暖分水器说:“以前烧煤得天天添柴、掏灰,现在调调温度就行,屋里始终热乎乎的”——朴素的话语里,折射出传统取暖方式的颠覆性变革,蕴藏着生物质取暖从“将就用”到“舒心用”的变迁。
。
图 4 团队深入走访冯家村
在村委会座谈会与入户走访中,团队解锁"近集中+远分散"的供暖逻辑:邻近金缘集团的8个村庄通过热电联产项目实现集中供暖,78户农户地暖管网直接对接企业余热;偏远农户则自行配备颗粒炉使用。调研数据显示,两种模式使全村取暖成本稳定在3000元/年,与燃煤持平却实现零烟尘排放,印证了适宜技术优先的实践智慧。
图 5 团队与冯家村村主任就生物质清洁能源在村里使用状况进行交流
初代炉具的使用痛点是调研重点之一。团队对比农户家中新旧设备发现,首批补贴入户的400元基础款炉具曾因调节功能缺失导致冒黄烟,而升级后的1700元智能款配备电机控制系统,可精准调节风量、转速及下料时间,实现定时控温与自动运行,燃料热值提升30%的同时,污染物排放降低超90%。环保部门实时监测数据显示,项目实施后冯楼村冬季"开窗率"从不足20%提升至85%,技术迭代切实转化为民生获得感。
政策落地细节更加彰显出政府治理从"普惠覆盖"到"精准滴灌"的制度创新,首批炉具通过"政府全额补贴"实现"零成本"入户,特殊群体享颗粒燃料单价优惠;后续升级采用"补贴+自费"模式,既保障基本需求又满足个性化选择。村支书展示的台账显示,全村取暖设备覆盖率达100%,其中贫困户炉具更换率较普通农户高15%,这印证政策对弱势群体的倾斜。
图6 团队听政府工作人员介绍生物质新能源取暖设备使用方式
从田间秸秆回收点的机械化作业,到农户家中地暖的稳定供热,再到企业车间的原料高效利用,冯楼村的实践通过调研可见的完整循环体系,证明清洁取暖能够实现环保效益与民生需求的协调统一。其探索的“循环惠民”模式,不仅为北方农村能源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操作范例,更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实现了生态效益与民生改善的有机统一。
图 7 团队就生物质清洁能源和村民生活与村民亲切对话
实践感悟
团队成员在总结中感慨:“村民盼颗粒降价,企业愁原料运输成本,这正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命题。”从沾化光伏“储充破局”到温店生物质“循环惠民”,调研既记录了空气变清、碳排放减少等生态效益,也发现补贴退坡后成本控制、跨区域原料调配、新能源协同机制等待解难题。光伏稳定供电与生物质循环供能形成天然互补,可探索“光伏供电支撑设备、生物质供热补缺口”的协同路径,缓解成本压力并提升能源体系稳定性。此次累计收集问卷200余份、访谈素材18小时有余,丰富了团队认知,为“大学生三下乡”提供实践样本,其能源融合潜力为破解难题提供新思路。
图 8 团队结束调研
团队将持续深化研究,探索资源循环、成本平衡、民生改善的最优路径,而当技术持续向“更便捷”迭代,资源向“更高效”循环,成本向“更亲民”倾斜,生物质清洁取暖与光伏能源的协同发展必将在乡村振兴的土壤里扎得更深,让北方的冬天既有温度,更有绿意,让绿色能源在乡村振兴中走得更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郭芮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