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南昌大学学生会“同心圆”社会实践队赴贵阳市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黔山秀水间以民族团结为主线,深入探寻文化脉络,开展志愿服务,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民族团结润心田 同心共筑中国梦
实践队走进贵阳市南明区花都社区,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调研和宣讲,生动讲述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普及民族政策法规,播撒民族团结的种子。宣讲现场气氛热烈,居民们纷纷表示认可。
图为实践队员进社区宣讲(南昌大学 胡时铭供图)
花都社区党委书记王霞向实践队员笑着说道:“我们这儿过节日,各族同胞欢聚一堂,包粽子、做月饼,比亲人还亲!”尽管居民们来自不同地区和民族,但队员们发现社区里处处洋溢着团结友爱的融洽氛围。超市、公园、食堂等便民设施一应俱全,居民们在公园里聊天、散步,脸上写满了幸福。无数个“花都社区”在贵州大地上扎根发芽,绽放出绚丽的民族团结之花。
图为实践队员与居民交流(南昌大学 胡时铭供图)
“了解这片土地的故事和精神、倾听这座城市的发展和变化,我想我需要和这座城市同频共振,在青春的不懈奋斗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贵州青年一起,启程向未来!”实践队队员胡时铭在个人心得体会中如此写道。
文化脉络续薪火 石榴结籽情谊深
实践队怀着对贵阳多彩民族文化的浓厚兴趣,前往贵州省博物馆参观学习。在“民族贵州”展厅内驻足观赏宋代鹭鸟纹彩色蜡染衣裙,在“历史贵州”展厅追溯各民族共御外侮、携手发展的岁月。从古代蜡染的匠心到近代团结抗争的史诗,队员们深刻感悟:“每一件文物都是民族团结的见证,从赣鄱到黔山,文化同源、精神同根,这是我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底气。”队长朱启宏在参观笔记中写道。
图为实践队员在贵州省博物馆参观(南昌大学 胡时铭供图)
队员们来到苗绣生活馆,拜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溪苗绣代表性传承人王启萍老师。王老师执针示范,青蓝色丝线在麻布上勾勒出蝴蝶妈妈的传说。“小时候跟着阿妈学绣花,如今要让苗绣走出大山。”老人指尖的老茧与眼中的光芒,让队员们读懂了非遗传承中“守正创新” 的深意。当队员们尝试绣出象征团结的“同心结”图案时,针脚的交错仿佛是各民族情感的相连。
图为王启萍老师为实践队员展示苗绣作品(南昌大学 胡时铭供图)
献志愿微光,温暖团结之心
贵阳市儿童福利院里,队员们为这里的孩子们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趣味篮球比赛、手工绘画以及民族团结宣讲。队员们与孩子们亲切互动,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来自社会大家庭的关爱与支持。
图为实践队员与孩子们绘画(南昌大学 胡时铭供图)
“很高兴能陪伴福利院的孩子们,孩子们不分民族手拉手的样子,就是‘同心圆’最美的模样。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将快乐体育、健康体育融入民族教育中。这次实践让我更加坚定了未来投身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决心。”实践队队员祝嘉伟在日记中写道。
图为实践队员与福利院儿童合影(南昌大学 胡时铭供图)
此外,实践队还与花都社区和福利院建立了长期联系关系,约定定期为社区居民和孩子们提供志愿服务,助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孩子们,你们要努力要加油,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贵州期待着你们,祖国需要着你们!”社区居民老党员李奶奶这样勉励实践队队员。
脚踏黔山热土,心承团结使命。实践队队员们纷纷表示“同心圆”不仅是实践队的名字,更是各民族心手相牵的生动写照。未来,队员们将继续用脚步丈量民族情深,以行动诠释青春担当,在传承文化根脉中凝聚力量,在践行初心使命中续写新篇。(官通、朱启宏、吴敏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肖艳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