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非遗文化,共谱武陵新韵 ——与国家级传承人钟必武共探白族仗鼓舞的活态传承

发布时间:2025-07-30 11:2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成雨晏   阅读 3.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2025年7月6日,湖南文理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武陵霓裳·桑植寻音”非遗研习先行队带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深入到张家界市桑植县马合口白族乡,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桑植白族杖鼓舞”第二十九代传承人钟必武展开了一场“以鼓为媒、以舞传心”的深度交流。此次活动以“探寻桑植非遗密码,续写武陵霓裳新章”为主题,旨在通过实地调研、技艺传承与学术对话,在实践中触摸非遗温度,聆听传承故事。

桑植白族仗鼓舞起源于宋末元初,先民为反抗压迫以木杵为武器抗争,后演变为集武术、劳作智慧于一体的民间舞蹈。套路八十一式,每一步都藏着“倒丁字步”的稳、“顺拐屈膝”的韧,“鼓声是血脉,舞步是脊梁”——这是老辈人对杖鼓舞最朴素的诠释。

研习现场,先行队成员在钟必武及其师妹的指导下,以“打糍粑”等生活场景为例,学习了杖鼓舞的基本动作与文化内涵。从“野猫喜虾”的灵动身姿到“五龙碰神”的刚劲步伐,队员们深刻体会到杖鼓舞“形神兼备、武舞相融”的艺术精髓。钟老师特别强调:“杖鼓舞不仅是肢体语言,更是白族历史与信仰的载体。每一个动作都需融入对祖先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热爱。”

交流中,团队还围绕非遗的活态传承展开讨论。钟必武老师提出,当前杖鼓舞面临传承人老龄化、年轻群体认知不足等问题,亟需通过高校合作、文旅融合等路径拓宽传播渠道。先行队成员则结合湖南文理学院“五育并举”教育理念,提出“非遗文化进校园”等构想,获得钟老师高度认可。

此次研习活动是湖南文理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深化“校地合作”的重要举措。团队成员也表示:“非遗不应仅停留在博物馆,而应通过创新表达融入现代生活,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力量。”

此次实践,不仅是对白族杖鼓舞技艺的传承,更是一次高校与地方文化深度对话的范例。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探索“非遗+研学”跨界模式,为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贡献高校智慧。青年学子也以青春之力为非遗注入新活力,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出璀璨光芒。( 通讯员:吴馨瑶 潘一凡 成雨晏 )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成雨晏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1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