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风破浪进百家 校地协同促振兴

发布时间:2025-07-30 11:3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杨立宏   阅读 2.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导语:2025年7月19日至25日,成都工业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程’风小队赴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高台镇百家池村开展了为期7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为核心,通过访谈调研、产业探访、民生服务、实践体验等多种形式,全面了解百家池村的发展现状,精准对接当地需求,用青春智慧助力乡村品牌建设与产业升级,书写了校地协同共促振兴的实践篇章。

正文:实践团首站来到百家池村村委会,与村党委书记刘如祥进行了深入交流。刘如祥详细介绍了村庄从“贫困村”蜕变为“示范村”的历程。2014年,百家池村人均收入仅元,而到2024年,这一数字已突破3.3万元。这一巨大跨越的背后,是村庄走出的一条产业振兴“破局之路”——通过“合作社+土地入股”模式,全村发展柑橘种植5000亩,年产量达7000余吨,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完整产业链。

在治理方面,百家池村独创了“451模式”,即“农户占40%、合作社占50%、村集体占10%”的分红机制,并配套7个专业部门进行精细化管理。通过无人机施肥、水肥一体化等科技手段,传统农业已经焕发出新的生机。同时,村庄通过创业补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吸引青年回流,以积分奖惩、有机肥种植推动绿色发展,实现了“产业增效、生态增值、村民增收”的多重效益。

图为刘如祥正在为成员们讲解村的发展史与当下政策 舒奕成 摄

为精准捕捉村庄发展的“痛点”与“潜力点”,实践团兵分多路,聚焦老人、儿童、果农三类群体,结合实地考察与问卷调研展开深入调研。在对老人群体的调研中发现,坝区老人多使用老式手机,丘区老人虽有智能机但操作困难,他们对“防诈骗”“手机使用教学”的需求十分迫切。儿童群体中,50%能享受父母陪伴,但3-5岁留守儿童照料压力较大,不过村里的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且孩子们都表示“长大后愿意返乡建设家乡”。果农群体主要种植爱媛、春见、椪柑、沃柑等柑橘品种,销售多依赖外商采购,存在8角/斤低价收购的现象,他们急需拓展电商、直播等多元销售渠道,并且全员支持发展“柑橘主题乡村旅游”。

实践团还探访了青神柑橘发展馆、冷链物流园、农机陈列室等地。在冷链物流园,负责人介绍道:“我们这里的智能冷链设备能很好地保证柑橘的新鲜度,为销售争取了更多时间。” 然而团队也发现,村庄虽已具备“科技+产业”基础,如植保无人机、智能冷链等,但在品牌宣传、电商运营等数字化能力方面仍有待加强,存在“好产品缺好渠道”的困境。

图为负责人正在为成员介绍柑橘发展历程 云德铭 摄

结合调研结果,实践团发挥计算机专业优势,开展了一系列落地服务。

在技术与宣传赋能方面,团队拍摄了村庄宣传视频,视频中展现了百家池村的自然风光、产业活力与人文风情,为村庄品牌推广助力。同时,团队还构思开发农产品宣传小程序,计划打通“展示—销售—物流”线上渠道,以破解电商瓶颈。

民生关怀实践方面,团队开设了“儿童成长课堂”,通过“情绪魔法盒”“学习方法分享”“梦想绘画”等活动,为孩子们疏导情绪、启迪成长。团队还举办了“银发关爱活动”,志愿者用方言向老人们讲解防诈知识,还手把手地教他们操作智能手机,如调大字体、进行视频通话等,帮助老人们弥合数字鸿沟。

图为团队成员黄朝政正在为老年人讲解手机操作方法 刘丁菡 摄

此外,实践团成员还参与了农事劳作,学习柑橘疏果、修剪技巧。“疏果能保证剩下的果实有足够的营养,结出的果子品质才好。”果农耐心地教队员如何判断果实是否需要疏除。成员们顶着烈日劳作,切身体会到了果农的辛劳,也深化了对“产业振兴离不开劳动者坚守”的认知。

此次成都工业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的三下乡活动,为百家池村的发展注入了青春活力,也让实践团成员们对乡村振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未来,实践团将持续跟进百家池村的需求,用专业所长助力当地品牌建设与电商升级,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立宏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8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