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将普通话推广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2025年7月中旬,河南医药大学“‘普’写华夏韵,宣传‘中国声’”实践团奔赴河南省安阳市红旗渠、南阳市杜岗村、驻马店市西平县及浙江省温州市等地,开展以“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促进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10余名来自河南医药大学的青年志愿者深入基层,通过精准调研、互动宣讲、场景化教学与医疗服务结合等创新形式,将普通话推广与乡村文化振兴、教育振兴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语言动力。
青春推普扬乡韵,实践兴村谱新章
2025年暑假期间,实践团走进红旗渠村镇的活动中心和小学,开启“精准推普”行动,分发宣传页并利用PPT进行详细讲解。在活动中心,志愿者们用方言与普通话对照、情景模拟对话等形式,手把手教老人学习“买菜就医”“通讯联络”等高频场景用语,还结合红旗渠故事用普通话红色往事;小学教室里同样气氛热烈。志愿者通过PPT展示红旗渠建设老照片,结合“愚公移山”“艰苦奋斗”等成语,将普通话教学融入红色教育,激发同学们学习普通话的兴趣。
志愿者们汇总当日调研数据得知:老年群体普通话普及率达28%,主要障碍集中在“书面表达”和“跨区域交流”;小学生普通话达标率约68%,部分孩子存在“平翘舌不分”“前后鼻音混淆”问题。团队表示,后续将持续在当地民众中开展普通话推广活动,让普通话推广更“接地气、有生气”。
二、普语传声进乡野,振兴聚力音见暖
七月中旬,实践团成员在杜岗村村委会与村干部展开深入座谈,了解到村里老人因普通话不好,在就医、购物时常遇到麻烦,结合村委会提供的信息,针对“就医”“购物”等常见场景制定实用短语特色推广方案,用“接地气”的语言将普通话教学与医疗普及深度绑定。志愿者们带着提前准备的教学卡片和生活物资,模拟就医、采买情景,重点教学医疗知识、症状讲述和购物用语,纠正老人们的发音,用身边事物举例练习,让老人学得更明白。
走进南阳市杜岗村,志愿者们以“调研—教学—巩固”三步走模式,为当地经济困难、普通话基础薄弱的老年群体量身定制语言帮扶方案,用贴心服务打通“语言关”。当青春力量遇上乡土需求,当精准服务对接民生痛点,推普工作便不再是简单的语言教学,而是温暖人心的民生工程。
三、精准融语助乡兴,双向赋能焕新生
七月中下旬,团队抵达温州后立即展开多层次调研。上午,成员们运用公安大数据支持及网络问卷,对当地方言使用与普通话普及率进行初步画像。下午深入街道社区,通过分发宣传册、一对一访谈等方式,收集160余份有效问卷。调研发现,温州农村地区60岁以上老人普通话使用率不足30%,就医购药、交通出行等场景存在明显沟通困境。
次日,团队转战西平县陈庄村卫生室。上午的卫生室问诊高峰时段,队员们记录下多例医患沟通案例,发现村医与老年患者交流时需频繁切换方言,有些医学名词用方言解释不清,影响治疗依从性。针对此痛点,实践团开发出“医疗场景普通话速学卡”,将“空腹检查”等高频医疗服务短语制成图文卡片。
团队依据两地调研数据形成分析报告:农村老年群体普通话障碍集中于医疗、政务办理场景且超八成愿意学习基础用语。当语言壁垒在方言与普通话的交融中消解,在乡村振兴的壮阔画卷上,普通话的“软支撑”正转化为民生改善的“硬实力”,让每一个质朴的乡音,都焕发出新时代的生机。
夏日的风带走了难忘的实践时光,却留下了绵长的温暖回响。语言是文化的根脉,更是振兴的桥梁。这次的实践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中不中”变成“行不行”的转变,更是乡村与外界对话能力的跃升,这些细微却深刻的变化正悄然改写着乡村的面貌。青春与乡音的碰撞,终将绽放出更美的花。从乡村田畔到更广阔的天地,从这个夏天到更遥远的未来,我们相信:当青年的热情融入乡土的温度,当淳朴的乡音遇上青春的新声,每一句真诚的“你好”,都将成为打开乡村振兴新可能的钥匙。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延清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