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3日讯(通讯员 汪靖涵 梅哲心)7月13日下午,襄阳市科技馆报告厅座无虚席。湖北文理学院湖小医"襄烛"生命奥秘探究志愿服务队联合襄阳市中心医院眼科带来的“‘睛’彩一夏,‘医’路前行”主题讲座,为在场家长和青少年献上了一场关于近视防控的深度科普盛宴。讲座以翔实数据为基,以科学方法为纲,不仅揭示了青少年近视问题的严峻性,更勾勒出一幅需要全社会共同编织的视力健康防护蓝图。
▲图为牛泽一医生开讲
数据敲警钟:近视低龄化、高发态势堪忧
讲座伊始,牛泽一医生援引权威数据指出:“我国近视人群已超6亿,其中青少年占比过半,近视已成为我国青少年避不可避的‘成长烦恼’。”这组触目惊心的数字瞬间让现场气氛凝重,令众多家长忧心忡忡。牛医生强调,近视已从单纯的视力问题,演变为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未来发展乃至国家人口素质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
溯因析机理:后天习惯成近视防控关键点
深入剖析近视诱因,牛泽一医生打破常见认知误区:“遗传虽是风险因素,但持续近距离用眼、户外活动严重匮乏等后天因素,往往比遗传更能左右孩子的视力走向。”他详细解释了长时间近距离书写、使用电子设备导致眼睛调节肌肉持续紧张的原理,以及自然光照不足作为近视发展关键因素的深层机制(自然阳光可刺激视网膜分泌多巴胺,有效延缓眼轴增长)。同时,阅读距离过近、姿势歪斜、光线环境不良等“微小”习惯也被点明是加速近视发展的隐形推手。
危害非小事:清晰视界关乎未来无限可能
谈及近视危害,牛医生以高度近视可能引发的视网膜脱离、黄斑变性、青光眼等严重致盲性眼病为例,揭示了其潜在的健康风险。他进一步指出:“近视不仅带来生活不便和安全隐患,更可能成为未来职业选择(如参军、警校、飞行员等)的‘拦路虎’。”讲座现场,他特别提醒家长:“青少年身体发育期眼轴增长快,若近视不加管控,极易快速进展为高度近视,将风险成倍放大。”
▲图为牛医生讲座中
科学筑防线:“五维一体”共织视力防护网
针对防控难题,牛泽一医生提出了一套“五维一体”的科学防控体系,为守护“心灵之窗”提供了清晰路径:
1.拥抱阳光:“自然疗法”是基石-强调每日累计超过2小时的日间户外活动是预防近视发生、延缓进展“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呼吁充分利用课间、放学后及假期时间。
2.养成习惯:“金法则”融入日常-普及“20-20-20”法则(近距离用眼20分钟,看20英尺外20秒)和“三个一”标准(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一拳、手离笔尖一寸),并呼吁杜绝走路、吃饭、躺卧、晃车中看屏等坏习惯。
3.根基筑牢:全方位健康管理-保证充足睡眠(小学生≥10小时,初中生≥9小时,高中生≥8小时)、营养均衡(多食富含维生素A、叶黄素食物,少吃甜食油炸品)、严控电子产品使用时间(非学习目的严格限时,学习时注意间歇)。
4.专业护航:定期检查早干预-从幼儿园起建议每学期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专业眼科检查(含验光),建立视力发育档案;一旦确诊真性近视,务必“及时在医生指导下佩戴合适度数的眼镜”,并定期复查(3-6岁半年/次,7-18岁半年/次以上),强调“拖延或拒绝配戴眼镜会加速近视发展!”
5.家校协同:营造护眼好环境-学校需保证体育课时、改善教室采光照明、督促课间远眺、定期调换座位;家庭需选择合适桌椅、提供良好照明、监督用眼习惯、减少自身屏幕时间、增加亲子互动。
▲图为观众听牛医生讲座
破误区明方向:科学认知引领正确行动
讲座特别设环节破除常见误区:“父母不近视孩子就不会近视?”(错,后天习惯更重要)、“戴眼镜会让度数增长?”(错,加深主因是用眼习惯或近视本身发展)、“打开护眼模式就能随便玩?”(错,护眼模式≠防近模式,时长控制仍是关键)、“近视治疗仪/按摩仪能治好近视?”(错,真性近视不可逆,谨防虚假宣传)。牛医生强调:“科学认知是有效防控的前提。”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汪靖涵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