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趣味数理“邂逅”森林密码:东林学子为留守儿童编织数理生态课堂

发布时间:2025-07-30 12:25   来源:大学生云报   阅读 4.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志愿服务

七月的宾县,蝉鸣声声。在哈尔滨市宾县糖坊镇中心小学的教室里,气球吸起杯子、铅笔在水中“弯折”、风筝乘着气流飞向蓝天——这些奇妙的现象不再是抽象的课本知识,而成为孩子们手中跃动的科学密码。7月,东北林业大学理学院薪火小分队带着精心设计的课程,为120名留守儿童开启了一场融合数学智慧、物理规律与生态保护的探索之旅。

公式“护”林海:让数理原理扎根生态土壤

“森林里的动物为什么不会在光滑的树叶上滑倒?”在《神奇的摩擦力》课堂上,志愿者冀浩洋和金晨蕊用“筷子提米”实验揭晓答案。孩子们屏息凝神,看着满满一罐大米被一根筷子轻松提起,摩擦力的奥秘瞬间具象化。志愿者则将静电实验延伸至生态警示:“看,梳子吸起纸屑就像干燥森林里的静电火花!冬天防火,可离不开这知识。”

课程设计直指乡村科学教育痛点:志愿者张新雨和张艺洋开发《大自然的餐厅》游戏,孩子们手持动植物卡片,在食物链排序中理解生态系统依存关系。“我们用方程模拟森林种群消长,让孩子看到公式如何守护绿水青山。”漆扇绘制课上,志愿者张艺洋指导孩子们描绘东北虎与落叶松,漆料氧化干燥的化学过程,也成了探究自然的窗口。

思维“向”绿行:从知识接纳到生态担当的蜕变

操场成了露天实验室。小朋友兴奋地调试风筝线:“哥哥说气流压强托起风筝,我要让它飞过树梢!”《光的折射》课堂则移师户外,孩子们举着三棱镜追逐彩虹,志愿者颜颜借机讲解森林水汽与阳光的共舞奥秘。最震撼的是《生命的奥秘:灯塔水母》,当得知这种生物能“返老还童”,孩子们瞪大眼睛:“如果我们保护好大海,是不是能发现更多神奇生命?”

种子“扎”乡土:教育共生孕育守护力量

“姐姐,摩擦力能让小松鼠爬树,那它能帮我奶奶防滑吗?”课后,一位小朋友拉住志愿者张紫涵追问。糖坊镇中心小学的老师感慨:“这些课程像钥匙,打开了孩子对科学的大门。大学生把高深知识‘翻译’成游戏实验,填补了我们科学启蒙的空白。”

团队负责人张飘絮展示着《乡村儿童科学素养调研报告》初稿:“我们用数学模型分析教学反馈,希望为乡村科学教育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如今,东北林业大学理学院已与该校共建“社会实践育人基地”,让数理生态课程在乡土扎根生长。孩子们掌心的颜料与木香会褪去,但用科学思维丈量世界、守护家园的意识,已成为播撒在心田的种子。

这场跨越校园与乡村的教育实践,恰是教育强国建设在基层的生动注脚。乡村振兴的根基在教育,教育强国的底色在均衡。当科学启蒙走进留守儿童的生活,当数理知识与乡土生态深度融合,不仅为乡村孩子打开了认知世界的窗口,更在他们心中种下“用知识建设家乡”的种子。这些种子终将生长为参天大树。

教育的温度,在于让每个孩子都能触摸科学的光芒;强国的力量,在于让每片土地都能滋养成长的希望。薪火相传间,数理智慧与生态责任正共同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也为教育强国的蓝图增添着最鲜活的乡土色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肖艳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14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