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子扎根乡土,以青春之力激发白水苹果产业新活力

发布时间:2025-07-30 12:34   来源:大学生云报   阅读 2.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学子风采

正值联合国和联合国粮农组织成立80周年,中国大学生知行促进计划发起“Change Maker农业文化遗产青年创变者行动”,在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处、世界粮食论坛(中国)和中国网的支持下,以“农业文化遗产”为起点,联动全球青年,邀请百校百队大学生走进田野,调研与创变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以文化叙事、社会创新、科技应用等多元方式激发遗产活力。

图1 图为“青春华章2025”实践团在白水客运站的合影

作为首批立项的唯一高职院校团队,陕西职业技术学院“青春华章 2025”实践团于2025年7月12日-22日深入陕西省白水县调研白水苹果产业发展情况,实践团秉持“脚沾泥土、手带技艺、心向产业”的态度,用11天的时间完成了一场关于青春与乡土、传承与创新的深度对话,用脚踏实地的调研诠释了“农业文化遗产青年创变者” 的担当。

一、用脚步丈量产业:11 天行程里的 “泥土厚度”

陕西白水苹果以美味和颜值走俏,在竞争激烈的苹果市场开辟出一方新天地,不仅成为西北地区苹果交易集散地,还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连续8年跻身“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十强”。全县超八成人口吃着“苹果饭”,形成了一条年产值110亿元的产业链。

11 天、20个调研点、600余人次随机采访、30 余场深度访谈……这组数字的背后,是实践团成员用脚步刻下的 “乡土印记”,也是了解白水如何靠“小苹果”撬动大市场的密钥。

图2 图为队长白琪瑶在白水县仓颉公园进行问卷调研

图3 图为副队长宋思思在纺织城客运站进行随机采访

为捕捉最真实的市场反馈,实践第一天,队员们就在西安至白水的大巴车上、车站里开启 “移动采访”,120余份问卷背后,是顶着烈日在候车厅逐人沟通的耐心,是在颠簸车厢里弯腰记录的坚持;为摸清产业全链条,他们顶着 38℃高温走进白水县秋林苹果专业合作社的果园;为了解深加工环节,在白水县果乡情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队员们守着苹果醋发酵罐记录数据;为了挖掘“从一个人到一群人的星辰大海”电商故事,他们与白水县抖音达人“山村小贝”深度对话。

图4 图为实践队员师鑫、杨艺林在白水县秋林苹果合作社观察苹果套袋情况

从瑞雪公园的文化地标到盛隆果业的智能选果线,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白水苹果试验站的实验田到史官镇武庄村、史家山村的田间地头,队员们的运动鞋沾满泥土,笔记本写满密密麻麻的调研笔记,手机相册存满 20000 余张现场照片——这些细节,都是青春与土地对话的见证。

二、以专业破题:数字媒体技术架起 “乡土—市场” 桥梁

“我们不是来‘打卡’的,是来解决问题的。”这是实践团出发前的共识。针对调研中发现的 “农户不会拍摄、企业不懂宣传” 的传播痛点,队员们发挥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优势,把课堂搬进果园、车间。

在果乡情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团队把专业理论转化为 “拍摄3步法”“运镜口诀”等通俗内容,为企业员工开展实操培训。在鹏辉苹果专业合作社,面对智能手机都用不熟练的果农,队员们手绘 “拍摄流程图”,用苹果当道具演示构图,教大家“拍苹果要逆光”“讲方言更亲切”。当65 岁的果农第一次用手机拍出带配乐的果园视频,激动地说:“娃们让我的苹果‘会说话’了!”

图5 图为实践队员张博文在白水县果乡情果业科技有限公司进行视频拍摄技巧培训

图6 图为实践队员张博文在史官镇史家山村进行视频拍摄技巧培训

这种 “接地气” 的专业服务,最终转化为长效合作,团队为白水县农业农村局(白水县苹果产业发展中心)、团县委、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白水苹果试验站、白水县果乡情果业科技有限公司挂牌“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基地”,这不是一块普通的牌子,是青年与乡村的“契约”。

图7 图为“青春华章2025”实践团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苹果试验站授牌

三、聚多方合力:校地协同构建产业服务网络

实践团主动串联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农户等多方力量,推动形成 “校地共生” 的服务生态。与白水县农业农村局、团县委的座谈会上,队员们带着调研形成的初步报告,直面产业痛点,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建议,让在场干部频频点头。

图8 图为“青春华章2025”实践团为白水县苹果产业发展中心授牌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白水苹果试验站,队员们带着农户提出的 “病虫害防治”“品种改良” 等问题,向专家请教;在与盛隆果业的交流中,针对期货交割标准与农户种植脱节的问题,团队牵线企业与村委会对接。实践团所坚持的“调研-发现问题-链接资源”的闭环思维,让实践不止于 “看见”,更在于 “联结”。

图9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白水苹果试验站站长高华老师交流

图10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史官镇首居村村干部座谈交流

四、向长效用力:从短期实践到可持续合作

“11 天太短,要做留得下的事。”实践团不仅关注当下,更着眼长远。经过反复考察,团队选取果乡情果业、秋林苹果专业合作社、首居村作为重点合作对象,寒暑假安排实习学生驻点服务,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图11 图为秋林苹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林秋芳为实践团成员讲解苹果苗培育情况

图12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陕西旭峥贸易有限公司瑞雪苹果展示区

图13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史官镇首居村党总支书记贾云涛交流

图14 图为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何军和实践团讨论调研方案

为让成果真正惠及当地,队员们每天晚上召开 “复盘会”,汇总当天调研数据,为撰写调研报告做足数据支撑。此外,团队正在制作的白水苹果宣传片已完成素材剪辑,构思设计的“瑞雪苹果” 表情包、苹果造型文创书签等已完成方案敲定。这些成果,都是 “短期实践”向“长期价值” 转化的缩影。

五、青年当 “创变者”:重新定义农业文化遗产的未来

“农业文化遗产不是博物馆里的老物件,是我们能亲手擦亮的宝藏。” 实践团成员在总结会上说。11 天里,他们跳出 “观察者” 身份,用行动诠释 “创变者” 的内涵:是看到返乡青年 “山村小贝” 因业务扩展招工难时,主动联系对接实习生资源;是发现果农卖果难时,自发在朋友圈、班级群帮着推广;是听到老人说“种了一辈子苹果,没见过自己的果子上电视”,暗下决心要拍出最动人的宣传片……

图15 图为实践团和白水县抖音达人“山村小贝”交流

图16 图为实践团在白水县鑫盛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图17 图为实践团成员展示白水苹果包装

图18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白水县兴华果蔬有限责任公司观察土培苹果砧木苗生长情况

这些细节背后,是青年对 “农业文化遗产” 的重新定义:它不只属于过去,更属于愿意扎根的青春;不只需要保护,更需要用创新激活。正如首居村书记所说:“这群孩子带来的不只是技术和方案,更是让我们看到了乡村未来的样子 —— 那里有泥土的芬芳,更有青春的光芒。”

图19 图为实践团在白水县盛隆果业有限责任公司合影

11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圆满落幕,但青春与乡土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在这场青春与乡土的双向奔赴中,陕西职业技术学院“青春华章 2025”实践团以专业为笔、以创新为墨,在白水苹果产业的画卷上绘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用行动证明,当青春的智慧与乡土的脉搏同频共振,古老的农业文化遗产便能焕发出新的生机。这群年轻的“创变者”正以自己的方式,书写着乡村振兴的青春答卷,也让人们看到:当青年扎根大地,乡村的未来便充满无限可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9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