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8日讯为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践行青春担当,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青春黔行实践团”走进贵州省贞丰县营盘村,在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之余,以走访慰问老人为重要一环,用行动编织乡土温情网。贵大资环的学子们踏着乡间小径,走进营盘村老人的家中,开展暖心走访慰问活动。他们围坐于老人身旁,以晚辈之礼促膝长谈,轻声细问老人的身体近况、饮食起居与家中琐事,静静聆听老人们细数岁月流转中村庄的变迁——从泥土路到水泥路的迭代,从油灯照明到电器普及的跨越,从土坯墙漏雨的旧屋到青砖黛瓦的新居,从集体劳作的吆喝声到如今院落里的寂静,那些浸着汗水与烟火气的往事,在学子们专注的聆听中愈发清晰。
田边水塘如镜,映着蓝天与悠悠白云,也框住了贵大资环实践团与村民交流的温暖场景。黄衣老人盘坐塘埂,身旁竹编大筐沉淀着岁月痕迹,贵大资环实践团成员们围坐一旁,手中笔记本摊开,目光专注而诚恳。老人开启话匣,像是翻开一本厚重的乡土志:从早年肩挑手扛的耕种苦辛,到如今农机助力的便捷;从水塘曾是全村饮水源的珍贵,到现在灌溉网络的完善。成员们俯身倾听,时而追问“当年抗旱最艰难时咋熬过来”,时而记录“如今稻田灌溉的节水窍门” ,让老人的经验与智慧,在笔端转化为助力乡村发展的“活教材” 。
▲图为志愿者在塘埂聊天
阳光漫过水塘,把对话声送向远方稻田,这里没有刻意的访谈,只有岁月与青春的自然对谈,将乡土传承融入实践团的认知血脉。
岁月斑驳了门沿的红漆,却让春联的墨香愈发醇厚。在贴着对联的古朴木门前,实践团与老人及孩童交流互动。成员们面带笑容,目光柔和,从老人晨起的第一碗粥,问到夜里有没有蚊虫扰眠,细致捕捉生活里的点滴细节。当提及田间作物长势,老人浑浊的眼睛倏地亮起来,用粗糙的手指指着远方,絮絮说着雨水够不够、害虫多不多。孩童们也仰起脸,把这些“庄稼经”听进稚嫩的耳朵。阳光漫过砖墙,给这幅画面镀上暖金。老人讲着六十年前挑水浇田的苦,成员们听着、记着,把“电动抽水机多省心”与往昔艰辛并录。
▲图为到村民家与老人交谈
古朴的木门半开着,如同打开了一道连接外界的通道,将室外蓬勃的绿意悄然引入室内,为这方空间添了几分生机。两位志愿者微微俯身,身体前倾,目光专注又饱含温柔,紧紧跟随着老人的话语。她们时而轻轻点头回应,时而递上关切的眼神,那全神贯注倾听的姿态,似要把老人生活里的每一点细碎、每一段心绪都好好接住。老人微微低头,皱纹里藏着岁月沉淀的故事,缓缓诉说着生活点滴,或是回忆往昔的难忘片段,或是念叨着当下的家常小事,话语似细流,在这静谧的交流里流淌。阳光透过缝隙洒落,给室内蒙上一层暖融融的薄纱,让这场交流自然而然地染上温暖底色。
▲图为志愿者进入村民家与其聊天
志愿服务的温情,便在这般日常又无比真挚的场景里静静流淌、蔓延,化作青春与暮年的对话,传递着资环学子以青春助力、用行动关怀社会的蓬勃力量,也让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在这一来一往中愈发紧密、愈发温暖。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筠惠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