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普通话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民族体育活动则是传承文化、促进交流的重要载体。为探索“推普+民族体育”融合发展模式,助力民族地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2025年教育部“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重点团队——“语你乡约”民族体育推普先锋队、广西师范大学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声体共振”民族体育推普实践团于2025年7月3日至4日、7月21日至23日深入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和阳朔县三县,开展“推普助力民族地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主题调研活动。调研组由广西师范大学学生组成,通过走访政府部门、景区、学校、商铺等,实地了解推普与民族体育融合的现状与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语言动能。
第一站——恭城瑶族自治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
7月3日下午,调研组首站抵达恭城瑶族自治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与当地政府工作者、文旅局工作人员开展座谈会。会上,调研组了解到,恭城县普通话推广工作以教育局为牵头单位,联动全县机关单位、学校、行政村等多部门,开展第27届推普活动。其核心措施包括:学校全链条培训,从幼儿园到高中全覆盖普通话课程,将推普融入日常教学;送教下乡联动,结合乡镇资源,组织教师深入行政村开展推普培训,助力乡村振兴;“推普之家”激励,每年评选推广成效突出的行政村,授予“推普之家”荣誉牌,强化示范引领;体育场景渗透,在瑶族特色体育赛事(如抛绣球、高脚马、板鞋竞速)中,以普通话作为解说、报道的通用语言,通过融媒体等渠道扩大传播。
图1调研组成员在恭城瑶族自治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采访相关工作人员
第二站——恭城瑶族自治县景区及街坊商铺
7月4日上午,调研组走访恭城县景区特产店、酒店及周边居民,实地考察推普在旅游服务中的应用情况。调研发现,当地依托“传统+互联网”双渠道推广普通话,线下通过宣传单、标语、横幅普及;线上由融媒体中心制作推普宣传片,结合民族体育活动场景发布。商铺经营者表示,“以前用方言介绍瑶族体育文创产品,游客常听不懂,现在用普通话讲解,成交率提高了不少。”普通话的普及显著改善了与游客的沟通效率,此外,居民也提到,年轻人通过社交平台传播民族体育短视频时,均以普通话配音,既扩大了文化影响力,也提升了自身的语言能力。
图2调研组成员采访当地居民
第三站——融水苗族自治县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
7月21日下午,调研组前往融水苗族自治县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与该局副局长及梦呜苗寨景区工作人员座谈,聚焦“民族体育与推普融合发展”主题。据介绍,当地将斗马、芦笙等民族体育活动深度融入景区发展,不仅让这些承载着民族记忆的文化符号成为吸引游客的核心IP,更通过普通话的标准化使用,打通了文化传播与产业发展的脉络。普通话使得外来客人更好地理解斗马等民族体育活动的技术内容和非遗文化,增强消费意愿和满意度。
图3调研组成员在融水苗族自治县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合影留念
第四站——融水苗族自治县梦呜苗寨景区
7月22日,调研组深入梦呜苗寨,访谈景区表演者、农产品展销中心经营者和游客,了解普通话的推广对提升体育活动宣传效果、完善体育旅游服务、增强民族传统节日活动的参与体验和文化感受等方面的作用。据了解,普通话和本地方言在当地都有其重要性,普通话方便了与外界的沟通,而方言则保留了民族的特色。当地居民虽存在“方言+普通话”混用情况,但推广普通话后,与游客的交流沟通效率显著提升。
图4调研组成员采访景区表演者
第五站——阳朔县攀岩馆
7月23日上午,调研组走访阳朔攀岩馆,向工作人员及周边群众发放调研问卷及推普宣传手册,结合攀岩等新兴体育项目普及普通话。据了解,随着外来攀岩爱好者增多,普通话已成为服务“通用语”,用普通话讲解攀岩安全规则、介绍阳朔喀斯特地貌攀岩特色,游客更易理解配合。
图5调研组成员在阳朔攀岩馆进行问卷调研
民族体育活动作为承载文化、聚集人气的重要载体,天然成为普通话推广的鲜活场景——无论是赛事解说、文化讲解,还是商户与游客的交流互动,都离不开通用语言的支撑;而普通话作为打破地域与语言壁垒的沟通桥梁,更成为民族体育文化走向更广阔市场、实现产业价值的“通行证”。此次调研中,实践团深入广西3县10余个调研点,通过座谈会、实地走访、人物访谈及问卷调研等多种形式,收集到大量珍贵的一手资料,生动记录了民族地区“推普赋能体育产业”的实践图景。下一步,团队将系统梳理调研数据,深入提炼“推普助力民族地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模式,形成兼具针对性与实操性的对策建议,以青年力量为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注入新动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晴磊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