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株其貌不扬的芒草、一片片匍匐生长的胡枝子,在孩子们眼中竟成了守护家乡的“绿甲卫士”。近日,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的阳光志愿者联盟江西队支教团在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步前小学,为全校80余孩子带来“认识水土守护者——江西保水植物”主题课程。孩子们通过认植物、种绿苗、绘地图,解锁了脚下红土地的“绿色密码”。
课程聚焦江西丘陵红壤区特有的水土保持植物,将专业生态知识转化为童趣探索,“植物身份证”探秘:孩子们通过观察芒草、胡枝子、百喜草等本地植物的照片与刘政讲解的相关知识,发现芒草“抓地小手”(强韧根系)、胡枝子“护土斗篷”(茂密枝叶)等保水特性。
刘政介绍相关的植物 李泽琼摄
保植梯田大比拼:在实验视频的沙盘模型中,学生分别用视频学习的形式进行了裸土坡与植物覆盖坡面模拟降雨的实验,通过视频中浑浊与清澈的水流对比让学生们惊呼:“小草真是天然滤水器!”
同学们观看实验视频 俞文杰摄
江西方言植物童谣传唱:“胡枝子,坡上爬,雨再大也不怕;芒草根,扎得深,紧紧抱住红土妈妈……”童谣响彻校园,把植物特性唱进心田。
在课堂中进行“我心中的绿色家园”绘画: 孩子们用画笔描绘心中山清水秀的家乡未来图景,表达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和保护水土的决心。互动体验激兴趣,环保理念“种”心田,课程摒弃枯燥说教,强调互动性与体验感。
同学们在绘画“我心中的绿色家园” 李泽琼摄
此次课程活用视听资源,打造沉浸认知体验。 播放植物根系在土壤中伸展、固结的显微摄影或动画视频,让孩子们亲眼目睹“看不见的地下守护者”如何工作,替代了实物观察和盆栽种植。
播放预先录制的、由当地孩子用方言朗诵的水土保持植物顺口溜(“胡枝子,坡上爬,枝叶密,挡雨大;芒草根,扎得深,抓牢土,是功臣!”),朗朗上口,便于记忆,替代了现场学唱环节。
利用图文并茂的卡片,让孩子们进行“植物名称 - 保水本领 - 图片”的配对游戏,在互动中加深对植物特性及功能的认知,替代了复杂的模型制作或测绘活动。
同学们在细心进行图文并茂的对比 李泽琼摄
为了深化生态理念,激发乡土责任感。进行“假如植物会说话”情景想象,由刘政老师引导,“如果山上的芒草能开口,它会怎么向我们求救?又会如何自豪地介绍自己的功劳?”鼓励孩子们代入植物视角,思考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激发共情。
在“寻找身边的绿卫士”课堂讨论,引导孩子们回忆并分享在家乡周围(山坡、溪边、田埂、房前屋后) 见过的保水植物,讨论它们可能起到的作用。三年级学生段芦荟分享:“我家茶园边上就长了好多芒草,以前爷爷总说要砍掉,现在我知道它们是‘功臣’,回去要告诉爷爷!”
刘政为同学们讲解生活中的植物 李泽琼摄
课程最后,刘政老师总结强调:认识这些“水土卫士”是第一步。保护它们(不随意砍伐、不破坏植被)、合理利用它们(在合适的地方种植)、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环境,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也应该做到的。知识的学习最终指向责任的培养。
“没想到不用挖土种苗,光靠讲和看,孩子们也能这么投入,对家乡的植物产生这么深的兴趣和认同感。”支教老师王明远课后感慨道。校长陈红梅对此高度赞赏:“课程设计非常符合我们部分年级(尤其是低年级)的实际教学条件。知识讲得透、讲得活,孩子们参与度高,生态保护的意识也自然植入心中。这种‘轻量化’但高质量的知识传递模式,对我们很有启发!”
本次“江西水土守护植物探秘”课程,是“绿野”支教团探索适应不同山区学校条件、优化知识传递方式的一次成功实践。它证明,即使减少动手操作环节,通过生动的讲解、精准的视听辅助、积极的互动讨论和贴近乡土的案例,同样能在孩子们心中有效播下认识乡土植物、珍视水土资源、守护绿色家园的种子。支教团计划将这套更侧重讲解与认知的课程模式推广至更多资源有限的山区教学点,并持续丰富其视听资源库,让“草木智慧”的守护故事在更广阔的山区回响。
文丨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阳光志愿者联盟江西队 刘政
图丨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阳光志愿者联盟江西队 李泽琼 俞文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