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8日讯(通讯员 李永希、阿洛牛兴) 为顺应美丽乡村建设需求,探索民族地区语言服务新路径,7月20日,攀枝花学院“言传彝乡 · 语润攀西”推普实践团进驻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村,开展“普通话推广”问卷调研。团队成员深入当地村落,通过开展村委座谈会、发放电子问卷和纸质问卷以及沿途走访学生、村民、村干部等活动形式,充分了解当地居民普通话了解和使用情况。此次深入调研,为后续精准施策、切实提升当地普通话应用水平,探索富有攀西民族特色的语言服务与乡村振兴融合之路奠定扎实基础。
会议恳谈推普策 彝汉同心话振兴
7月20日,实践团师生与迤沙拉村谢书记围坐会议室,展开推普专项研讨。谢书记立足迤沙拉景区发展现状指出:“由于旅游产业驱动,全村大多数村民都可以比较熟练地用普通话来交流,”但聚焦高质量发展需求,他提出新挑战:“村民虽能沟通,但‘椒盐普通话'还是影响专业度——比如介绍非遗谈经古乐时,有部分游客反映听不清‘五度律旋’等术语。”根据以上情况,实践团建议开展“三阶提标计划”:针对商户培训文旅术语百句,组织青少年录制双语非遗解说音频,为长者开发慢速普通话听力包。这场伴着苦荞茶香的对话,让推普行动从政策文件落到青石板路上,更在书记摩挲多年的笔记本里,看见语言赋能乡村振兴的灼灼曙光。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迤沙拉书记开展推普座谈会
街巷寻音察民情 推普新声入万家
实践团成员深入迤沙拉村街巷开展普通话使用现状调研。团队采取分层抽样法,在民宿聚集区、农贸市集、文化广场等四大区域发放问卷100份,覆盖青少年、商户、长者等全年龄段群体。村民积极配合填写,其中92岁高龄村民在家人协助下完成问卷,哺乳期妇女利用劳作间隙参与调研。本次调研首次建立迤沙拉村普通话应用场景数据库,精准量化旅游服务、政策理解、文化传承等维度的语言需求强度。活动不仅为推普工程提供核心决策依据,更通过面对面交流增强村民对语言价值的认同,为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推广注入可持续动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迤沙拉村寨进行普通话问卷调查
篝火照彻彝乡夜 舞步织就同心圆
暮色笼罩迤沙拉村广场,实践团成员与多名彝族村民共燃篝火。炽烈火光中,众人自发挽手成环,跃动的人影在文化广场上汇成同心圆阵。80余岁的彝族长者击响羊皮鼓,鼓声引燃三弦琴《七月火把调》的旋律,全场应声踏舞。学童紧握实践队员手掌学习俚濮舞步,穿查尔瓦的老妪带领青年队员旋转,彩色百褶裙摆掀起热浪。当火焰升至巅峰,三代人的脚印在广场上重叠——八旬老人与垂髫稚子同踏“噔噔噔”的跺脚节奏,青年学子与彝家壮年共舞蹢脚步法。没有言语隔阂,唯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朗诵响彻彝寨,多双手臂在跃动火星中挽成铁箍般的环。今夜金沙江畔的每一记舞步,都在夯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基石。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迤沙拉村民参加篝火晚会
本次推普实践活动通过村委座谈、问卷调查、文化共融三大行动,有效助力攀西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实践团探索出的"语言赋能+产业发展+民族团结"三维模式,为民族地区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范式,对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积极示范意义。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活动参与者合影留念
今日金沙江峡谷回荡的推普新声,终将汇入时代壮阔和鸣:它让芒果林里的彝语山歌与电商直播的普通话解说同屏共振,使谈经古乐的千年律吕借标准汉语传扬四海。这簇由青年学子点燃的语言星火,正燎原成连通个体梦想与民族复兴的浩荡征途。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永希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