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南京师范大学“童画叟语,青传薪火”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栖霞区尧化门社区开展家文化传承实践活动,邀请老人们共同分享家文化记忆、制作非遗竹编风铃,在其乐融融的聊天氛围和轻松愉快的手工制作中实现家文化传承。实践活动不仅为老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乐趣,也为两代人共话对“家”的感受提供了一个契机,加深了团队志愿者们对家文化的体悟。
活动以家文化小故事分享为开始,志愿者们讲解家文化的内涵与意义,用贴近生活的老物件,为活动营造温馨的氛围,并邀请几位老人讲述自己对家的记忆。团队负责人宋知蔓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一位老奶奶主动分享她的母亲在洪灾中,主动帮助邻里共度难关,她的讲述绘声绘色,大家都不知不觉地沉浸其中。”活动主持人张羽霏则表达了她心态的转变,“我本来十分担心自己无法带动气氛,但在老人们的积极配合之下,现场氛围热烈,不少老人积极地要求发言,和我们分享他们年轻时的故事,不仅使我从中获益,也使我的第一次实践主持人经历有了美好的回忆。”
活动在非遗竹编手工制作环节达到高潮。志愿者们拿出竹条、装饰花、剪刀等早已准备好的手工材料,仔细地为老人们摆放好,详细地介绍制作方法,并帮助老人们动手完成自己的作品。团队成员王玉回忆到,“分发好材料,奶奶们就迫不及待地摸索着,摸摸桌上材料,看看旁边开始动手的人,问问志愿者们,大家玩得不亦乐乎。手脚灵活的奶奶自己一个人独立做好了风铃,年长的老人在志愿者们的协助下努力尝试着,率先完成的奶奶还会热心帮助旁边的同伴。手工制作过程会遇到困难,但也充满着欢乐。”
另一位团队成员张可萱也对手工制作环节有着深刻印象,“由于老人们都是第一次接触竹编,我们手把手地教他们制作。看着他们从生疏到渐渐掌握要领,脸上露出的笑容,我深深体会到传承的意义。有位老奶奶说:‘这是我第一次做手工,要带回去给孙子看看。’这让我明白,我们的活动不仅是在传授技艺,更是在搭建代际沟通的桥梁。”
活动流程并不复杂,捧着一颗真诚的心来便能感受到其中的意义。宋知蔓体会到,“我协助制作的老人最后在风铃下的挂牌下写下自己的名字,虽然她不太会写字,但是当努力写下自己的名字后,她很开心地笑了,当她向志愿者们展示自己的成果时,我们也纷纷夸赞,并且由衷地笑了,我想这就是志愿活动的意义。”
在活动的最后,志愿者团队与老人们一同合影留念,共度的一个上午在手机相册与彼此的记忆里留下痕迹。团队成员李恒毅感慨说,“这次实践,让我真切体会到,家文化不仅是血脉的延续,更是精神与技艺的薪火相传。陪伴老人,聆听与动手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温暖的致敬与连接,提醒我们珍视根脉,传承温情。”另一位成员孙浩然也说,“看着老人们能够与我们一起完成一个物件,脸上洋溢着笑容,作为志愿者的我们也很开心,感觉自己的努力是相当值得的。”
优秀传统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基,以亲情纽带维系社会和谐,将道德教化融入日常生活。这种文化基因培育了代代相传的情怀,既是个人立身之本,更是社会稳定之基。传承家文化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实际行动。志愿者们深刻地体会到应当承担起的责任,作为大学生,要主动投身于家文化的现代传承事业,用自己的力量在不同年龄群体间搭建代际沟通的平台,让家族记忆随温情流通,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文字|“童画叟语,青传薪火”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图片|“童画叟语,青传薪火”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