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吉林建筑科技学院创意设计学院“艺”起向未来·爱绘新期待实践队,赴吉林省长春市手牵手志愿服务中心开展“七彩假期”社会实践活动。15名实践队员与30余名孤困及社区儿童相聚,通过书法、绘画、游戏互动等课程形式,为孩子们提供情感陪伴与创造力培养,助力他们在艺术熏陶中树立自信、健康成长。
笔墨传情:书法课堂浸润文化根脉
在书法课堂上,实践队员按“理论讲解与字体示范、实践练习与个性化指导、作品点评与成果展示”三个环节有序开展。课堂上,小朋友们端正坐好,小手握着毛笔认真听讲,目光紧随老师的示范动作。稚嫩的小手轻轻蘸取墨汁,在宣纸上一笔一划临摹“长春”二字,虽笔法尚显生涩,却格外专注。实践队员俯身巡视,耐心纠正握笔姿势,细致指导笔画的顿停转折,确保孩子们能准确把握笔画的力道与节奏。
练习结束后,队员们将精致的书签分发给大家,让孩子们在书签上完成属于自己的作品。整个过程中,孩子们写得格外投入,小小的身影在墨香中专注描摹,传统文化的种子就在这一笔一墨的浸润中,悄然在他们心间扎根发芽。
▲图为实践队员教授小朋友写书法 冯琳皓 刘钰卿供图
游戏添趣:欢笑声里拉近距离
互动小游戏是课堂的“调味剂”。实践团成员化身“老狼”,和孩子们玩起“老狼老狼几点了?”的游戏,追逐与欢笑中,原本羞涩的孩子渐渐敞开心扉,主动凑近身边的哥哥姐姐,让课堂变成了充满暖意的乐园。
▲图为 实践队员和小朋友游戏互动 冯琳皓 刘钰卿供图
地标为墨:涂鸦课堂勾勒家乡印记
涂鸦课堂上,小朋友们围坐桌前,手中的画笔在纸上飞舞,将心中长春的模样细细描绘:有亭亭玉立的净月潭松树,灵动跳跃的东北虎,还有巍峨的长春站钟楼、古朴的伪满皇宫角楼。
画好后,在实践队员的帮助下,将作品裁剪下来,对照着带有长春地域版块的图框,认真粘贴每一片“家乡印记”。小手指捏着胶水,仔细调整位置,让动植物与地标在图框里“归位”。对于实践队员来说,将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不仅能锤炼实操技能,更在服务中增强社会责任感,让实践队员的认知与能力在理论与实践的交融中不断完善提升。
▲图为小朋友手持绘画作品与实践队员的合照 冯琳皓 刘钰卿供图
乐绘相融:齐心创作里凝聚协作力量
集体绘画环节,队员给孩子们分发颜料,鼓励他们画出心中最喜欢的家乡模样。起初孩子们有些拘谨,在队员的耐心引导下逐渐放开手脚,还迅速分工协作起来:一组为吉林著名地标涂色,一组为画布中央冬天堆雪人的卡通人物上色。最终,志愿者与孩子们共同完成了这幅充满童趣的画作,生动展现了协作的力量。
▲图为实践队员与小朋友集体绘画共同绘画长卷 冯琳皓 刘钰卿供图
成果绽放:展收获之美 颁成长之奖
活动室里暖意融融,墙面挂满了孩子们的作品:书法作品里“长春”二字虽稚嫩却工整,涂鸦作品中净月潭的松树、东北虎跃然纸上,还有粘贴在长春地域图框里的地标剪影,每幅作品都透着童真与用心。
颁奖仪式上,“最佳创意奖”“小小书法家”“绘画小先锋”等奖项依次颁发。当奖状放在胸前,孩子们挺直小身板,眼里闪着光。实践队员还为每位孩子送上定制书签,上面印着他们的作品。”
活动尾声,孩子们举着奖状与作品合影,欢声笑语里,艺术的种子在心中愈发茁壮,成长的喜悦在空气中悄悄蔓延。
▲图为实践团与全体小朋友及志愿者集颁奖现场体合影 冯琳皓 刘钰卿供图
此次活动以艺术为桥,既为孤困儿童搭建起情感寄托平台,让他们在笔墨丹青中释放心灵、收获快乐;也让实践队员深化对社会的认知,锤炼责任担当。更重要的是,活动凝聚善意,推动社会关注弱势群体、共建包容环境,助力孤困儿童在温暖中绽放潜能。
而通过美育,孩子们能从熟悉的乡景里读懂美——他们不仅学会感知美的存在,更在与家乡的对话里找到归属感,让心底长出对家乡的热爱,这份扎根故土的力量,比任何慰藉都更绵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郭浩然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