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政策宣讲,“乡” 约青春担当——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助人为乐”实践队赴清远市清新区太和镇社会实践纪实

发布时间:2025-07-29 22:3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林煜   阅读 1.7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当青春投身使命,当热忱奔赴乡野,一场关于资助的温暖叙事,在朝夕轮转中悄然书写。在资助下乡的8天里,实践队将青年大学生的青春使命,牢记于心,外化于行,书写青年大学生在新时代壮丽篇章!此刻,实践队邀您共赴这段旅程,聆听资助下乡的生动回响。

启动篇——聚星成火,奔赴新程

队旗猎猎,誓言铿锵。启动仪式上,实践队将资助使命凝作心火,把政策宣讲的蓝图铺展。从校园出发,带着 “助人为乐” 的热忱,向着乡野,奔赴一场与希望的双向奔赴,誓要让资助政策的光,照亮每一个需要的角落。

乡村篇——深耕村落,多维帮扶

一、前期对接:锚定行动落点

7月2日,团队走进清远市清新区太和镇城东社区,与当地领导深入规划对接,选定五星村、万寿村、坑口村作为乡村行动开展地,明确乡村帮扶方向,为后续工作筑牢基础。

实践队同步与各村落负责人提前沟通,带着初步规划上门拜访,敲定执行细节。从五星村的田间地头,到万寿村的村委小院,再到坑口村的小山村舞台,用脚步串联起帮扶脉络。

为推进资助政策落地,实践队以“大家访”为契机,深入各村落街道开展资助政策宣讲。在村落巷道、街头广场,支起宣传点,向往来的居民、家长和学生递上资料,用通俗话语讲解资助覆盖学段,细致说明帮扶力度;遇到驻足倾听的学生,鼓励他们无畏前行,让政策红利化作求学底气,以交流坚定信心,让资助政策照亮学子成长路。

二、创新形式:直播宣讲扩覆盖

借助直播平台,实践队开展国家资助政策直播宣讲。先在清新体育公园开展了线上直播,以云端赋能提升资助政策普及率,随后在村落开阔场地处搭建简易直播场景,向村民普及资助政策,打破地域限制,让无法现场参与的村民也能获取信息,扩大政策宣传覆盖面。这两次的线上直播,在带来人气的同时,也让资助政策深入人心,让教育帮扶的声音传得更远。

学校篇——多元活动,赋能成长

在校园阵地,实践队聚焦学生成长需求,联动黄冈小学、回澜中学,开展系列多元活动,以知识传递与实践体验,为青春赋能。

一、政策宣讲:讲透利好

走进黄岗小学、回澜中学,资助政策宣讲成为共同行动主线。在黄岗小学,以动画演示、案例故事搭配知识问答,让政策要点“童趣化”;在回澜中学则深入解析申请流程、额度标准等细节,满足不同学段学生与家长需求。从低年级的趣味互动,到中高年级的深度答疑,层层递进传递教育帮扶温暖,让“知识改变命运”的底气,借政策宣讲传递给更多学子 。

二、用电安全:电防未然

在黄岗小学、回澜中学,用电安全知识从课堂延伸至实操。在黄岗小学,模拟漏电场景,直观传授用电要点;在回澜中学,以基础物理课堂,讲解电的来源,让孩子们化身“安全小卫士”,将用电知识转化为守护校园安全的实际行动 。

三、急救技能:从学到用

急救科普在黄岗小学、回澜中学落地生花。在黄岗小学,开展心肺复苏实操课堂,学生组队模拟演练;在回澜中学,以急救知识竞赛“以赛促学”,强化应急处置能力。从“听讲师示范”到“自己动手操作”,再到“竞赛检验成果”,急救技能真正成为学生守护自身与他人的“必修课” 。

四、法治教育:知法守法

在黄岗小学,实践队聚焦青少年法治需求,举办法治宣讲会并发放调查问卷。结合宪法精神指引,以校园欺凌、网络诈骗等真实案例,解析法律风险,引导学生辨是非、守底线,让普法更贴实际、更有温度,筑牢青春成长的“法治铠甲” 。

从政策托举教育希望,到安全与法治守护成长,校园行的每一步,都在为学生编织更坚实的成长防护网。未来,实践队也将持续深耕校园,让知识赋能与关怀传递,成为青春路上的常伴亮光 。

研学篇——观碑缅烈,誓言昭心

碑影巍巍,英魂熠熠。研学途中,实践队将崇敬之意凝作脚步,把追思缅怀的热忱燃起。自校园启程,怀揣对历史的敬畏,奔赴五星纪念碑 ,探寻一段与英烈对话的心灵之旅。凝视碑身,浏览烈士名单,让先辈们的热血故事,在目光触碰间流淌;庄严宣誓,以青春之音,呼应先烈精神,誓要让英烈的光辉,照亮逐梦前行的征途 。

实践感悟

“资助下乡”的故事,是初心与使命碰撞的火花。

它不止是几日奔走的记录,

更是一场关于“希望传递”的接力,成为每个参与者心底熠熠生辉的片段。

在这段难忘的日子中

实践队深入村镇、校园,触摸真实的渴望

用脚步丈量帮扶的距离,用倾听传递政策温度

收获的不仅是故事,更是扎根土地的成长

下面,且听他们细细诉说,那些与“资助”相伴的珍贵足迹。

摄像摄影组

罗永倬

在本次资助下乡实践中,我以镜头为眼,用影像记录下资助活动的每一个温暖瞬间。

一个星期里,我聚焦资助物资发放现场,捕捉受助家庭接过物资时的感激笑容;跟拍志愿者走访过程,用画面展现他们与村民的亲切交流、对困难家庭的细致关怀。从清晨的入户走访到傍晚的集中宣讲,我用照片定格真实场景,用视频串联起资助活动的全貌,剪辑出10条实践纪实短片,其中记录学生收到助学金时的片段在团队公众号获得较高关注。

镜头背后,我更深刻理解了资助下乡的意义——不仅是物资的传递,更是希望的播种。这些影像将成为实践成果的鲜活注脚,也让我在记录中收获了成长与感动。

刘婷婷

镜头是我的第三只眼,“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每帧画面都刻进了心底。在五星村,快门定格过队友弯腰除草时沾着草屑的额头;黄岗小学的课堂上,镜头捕捉到孩子们举着国家资助手册笑出的小虎牙。

原来最有力的故事从不用刻意构图,国家资助为教育公平作出的生动图景,就藏在这些带着温度的瞬间里。我的镜头,会继续为这片土地的蜕变存档。

后勤联系组

陈俊圳

离开太和镇时,夕阳下的炊烟与稻穗在风中摇曳,泥土的芬芳萦绕鼻尖。这段“三下乡”社会实践经历如种子般在心中生根,成为珍贵记忆。

初到太和,斑驳老屋、田间背影让我陌生,却也让我触摸到生命温度:村民递来的荔枝、孩童的梦想、夜晚的故事,让“乡村振兴”化作人情与希望。我领悟到,乡村振兴是无数人双手编织的画卷。

离别时不舍校园笑声、炊烟人情,实践是起点,青年人的价值在于将学识带回乡土,城乡共荣方能民族复兴。我们肩负桥梁使命,传递理念与故事。

太和教会我:同学热情是希翼,村民笑容是灯塔,土地希望是动力。青春扎根土壤,终将绽放未来。车渐行远,离别是约定——以青春续写乡村的诗篇。待重逢时,愿这里焕发新颜,而我们将是缔造者。

张耿铨

在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作为后勤成员,负责资助政策宣讲、协助推文撰写,还客串歌手。实践让我深感资助宣传复杂,虽难以解决所有问题,但努力带来了一定改变。这更坚定我投身乡村振兴的决心,也让我意识到需提升专业与实践能力。今后我会注重理论结合实践,提升综合素质,牢记责任,持续服务社会,助力乡村振兴。

宣讲沟通组

林煜

什么是“三下乡”社会实践?我想就是脚下沾着泥土,心中装着百姓!这是我作为实践队队长最深的体会。从与共青团清远市清新区太和镇委员会对接时的忐忑,到带领队员在五星村拔除杂草、在黄岗小学讲解国家资助政策,每一步都让我读懂了“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分量。

村民紧握的双手、孩子们求知的眼神,是最生动的 “实践课”。统筹协调时的焦头烂额,解决问题后的豁然开朗,让我明白青年担当不是口号。未来,我会带着这份基层温度,让青春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继续生长。

李鑫

在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日子里,泥土的芬芳成了最深刻的记忆。在太和镇的街巷村落,我们以资助为题,描绘着教育公平的深刻含义,每一滴汗水都融入了这片土地。村民递来的一杯凉茶,孩子眼里闪烁的好奇,让我懂得 “实践” 二字的重量。课本里的乡村振兴,在这里化作指导老师的细致指导,化作老人小孩们认真倾听国家资助政策的神情。这段经历教会我,青年的成长从不止于课堂,更在脚下的大地。把学问做在党和国家需要的地方,才是青春最美的模样。

资料整合组

谢彩妮

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八天,是场与真实生活的双向奔赴。

 我们在社区唠嗑中把政策讲成“家常话”,在小学门口收获信任的握手,在摆摊点前读懂“教育公平”的分量。困难学生家那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黄岗小学女孩隔着人群的招手,让我懂了我们不仅是传播政策,更是承接家庭的期盼。

 政策的温度不在文件里,而在与村民平视的目光中,在孩子举手的雀跃里。华富园社区除草时的感谢,清新区三中急救课上的笔记,让“助人”从口号成了脚下的路。

 8天太短,记不全所有笑脸;8天很长,足以让信念扎根。暮色中家长追来问助学贷款的瞬间,我懂了我们未必能立刻改变什么,但让更多人知道,有束光为求学梦亮着,而我们,正是传光者。

谢旭彬

为期八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我人生中一段意义非凡的旅程。从最初在学校与老师确定行程时的忐忑,到在清新区第三小学门口宣传资助政策时的紧张,再到走进贫困家庭主讲政策的突破,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与惊喜。

我曾是“社恐”,不敢在众人面前讲话;但在走访宣讲中,看到村民们渴望知识的眼神,我逐渐克服恐惧,学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递政策。在庙仔岗纪念碑感受红色文化、在社区开展多样宣传、在公园用文艺表演传递温暖,这些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基层工作的不易与重要性。

“三下乡”社会实践不仅锻炼了我的沟通与实践能力,更让我懂得奉献的快乐。那些与团队并肩奋斗的日夜,那些收获的信任与笑容,都成为我青春中最宝贵的财富。未来,我会带着这份成长与感悟,继续用行动践行责任与担当。

推文制作组

陈茵茵

这次实践让我懂得,看似简单的宣讲,实则是在搭建知识与需求之间的桥梁,每一次清晰的讲解、每一个会心的点头,都是在为大家的生活增添一份踏实。未来,我会继续参与这类活动,用更细致的准备、更真诚的态度,把有价值的知识传递给更多人,为这份“助人为乐”的事业添一份力。

黎燕婷

于盛夏熔炉,淬青春真章。“助人为乐”实践队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接近尾声,我真的非常感谢三位指导老师的谆谆教导。我担任推文组的一员,真的离不开老师与队员们的帮助,同时也是非常感谢亲朋好友的支持鼓励。在此次的活动中,我收获多多,有酸苦,但也有甜,和一群非常优秀可爱的队员们一起加油,共同克服困难,真的很美好。我想说,不管明天会发生什么,也要坚定自己的选择,勇敢向未来出发。

指导老师组

况文娟

他们是一群青涩不逊色,有为且勇为的青年学子,敢想会创,肯吃苦,能奋斗,善团结,对老师的无条件信任与服从,从不抱怨老师的严厉与高要求,脚踏实地,助人为乐。

未来,我们将继续携手奋进,全力推动国家资助政策深入普及,让每一位有需要的学子都能感受到这份温暖与力量。我们也将始终以行动践行“助人为乐”的团队宗旨,让资助之光照亮更多追梦之路。

吴壮勇

十名实践队员虽是在校大学生,却在八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展现出社会人般的成熟与高效。从清晨整装出发到深夜整理资料,他们快速进入工作状态,田间地头耐心调研,面对突发情况冷静分工,用专业知识回应村民需求。

没人因烈日叫苦,没人因琐碎退缩,有人主动分担重活,有人熬夜完善报告,用行动力打破了“大学生不成熟”的刻板印象。短短八天,他们以高效执行力交出满意答卷。为这群有担当、肯实干的年轻人点赞,愿他们带着这份热忱与成长,在未来的路上步履铿锵,明天更美好!

陈伟忠

这支实践队伍的同学们,有着超出年龄的沉稳与热忱。在乡村实践的日子里,他们把课堂所学化作服务村民的“利器”,走家串户时耐心倾听,遇到难题时热烈研讨。面对艰苦环境,没有丝毫娇气,烈日下奔走进行资助政策宣讲,他们以青春之朝气,诠释 “扎根乡土,青春有为” 的团队精神,用脚踏实地的行动,书写属于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期待他们带着这份对生活的热忱,在未来继续发光发热 。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林煜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6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