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护航,文化聚力”——中南民族大学“文物保护之光队”用法治守护非遗文化密码

发布时间:2025-08-25 01:0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刘洋帆   阅读 1.0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2025年3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正式实施,为新时代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为深入探究文物保护法律框架下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路径,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文物保护之光队”于7月24日至8月1日,赴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开展社会实践,通过实地调研、深度访谈与案例分析,探寻法治引领下民族文化保护与活化的“恩施经验”。

▲图为团队成员在恩施州非遗馆的合照

实践队以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为核心,系统梳理了《湖北省文物安全管理办法》《恩施州传统村落和民族村寨保护条例》等地方立法,深入剖析了中央与地方立法之间的协同机制。团队先后走访恩施州博物馆、咸丰民族博物馆等文化场馆,通过与文物管理单位负责人、非遗传承人及社区代表深入访谈,详细记录了文物保存现状、管理措施及活化利用模式。

在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深入恩施大剧院,在《西兰卡普》舞剧中切身体会恩施地区多姿多彩的文化特色。整场表演以一条清江河、一座武陵山、一段刻骨情、一幅幸福锦为核心,以西兰姑娘和卡普幺哥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将当地诸如土家茅古斯、八宝铜铃舞、哭嫁、撒叶儿嗬、咚咚喹等等的文化元素通过歌舞、置景、多媒体等多种艺术形式梭织在一起展现给观众。

▲图为西兰卡普演出画面

演出结束后,成员们的心中久久不能平静。面对如此震撼的民俗演出,他们纷纷表示,将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元素相融合,这场“跨界融合”不但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更是对以西兰卡普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此外,团队成员还对《西兰卡普》舞剧的男女主演进行了专访。围绕着角色与服饰文化理解、舞台表演与传统技艺结合、个人体验与情感共鸣三个方面的问题,两位主演为组员们做出了详细的解答。他们表示,《西兰卡普》取材于恩施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并且做出了现代化的大胆创新。只有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法,如文创产品、舞台表演等形式,才能激发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新生机。

▲图为团队成员与西兰卡普男女主合影

恩施州正以法律为盾、以创新为翼,守护着文化根脉。团队深入探访恩施州非遗馆与恩施州博物馆,用脚步丈量文化现场,在访谈与体验中解码文物保护法框架下传统文化的“保护与活化”之道。

推开恩施州非遗馆的大门,团队提前约到的讲解员老师已等候多时。“这里的每一件展品都带着‘体温’——它们不是冰冷的物件,而是正在传承的生活。”她指着“日子歌里甜”展区的摆手舞道具,从动作寓意讲到节庆习俗,再延伸到《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中对传统舞蹈的保护条款,让队员们对“活态传承”有了具象认知。

▲图为实践团队与恩施州非遗馆讲解员交流场景

走进恩施州博物馆,镇馆之宝“双虎钮錞于”的青铜光泽尚未看够,团队成员遇到了正在展厅旁做笔记的税阿姨。税阿姨热爱历史与文博,闲暇之余便去博物馆和图书馆学习相关内容,该故事恰是博物馆活化的生动注脚。正如讲解员所说:“《文物保护法》不仅要‘保下来’,更要‘用起来’,让大家愿意把文化带在身边。”

▲图为团队成员与税阿姨交流文物相关知识

在与两馆负责人的访谈中,团队成员更清晰地看到法律框架下的文化守护网:武陵山区文化生态保护区晋升“国字号”后,非遗馆的“小小传承人”计划与博物馆的研学课程被纳入州级保护规划等——正是“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原则的鲜活实践。

▲图为团队成员在恩施州博物馆合影

接着,实践队员在土家民俗博物馆亲身感受文化传承。火塘歌会、傩戏等非遗展演吸引游客即兴共舞;陈列的雕花木床、婚轿可触摸体验,拉近传统与现代的距离;《六口茶》民歌教学现场,天南地北的游客齐声跟唱,歌声汇成欢乐的海洋。博物馆以“动态展示+深度互动”打破静态展陈边界,让千年文化可听可触可感。

▲图为团队成员观摩西兰卡普制作过程

在省级非遗传承人梁春兰指导下,队员现场操作传统木质织机,通过穿综、引纬等基础动作,亲身体验“挑织”核心技艺的精细要求。十分钟的实操已使手指泛红,而梁师傅每日需持续工作十余小时,完成一幅作品需历经倒线、牵经等数十道工序,耗时长达12-14天。

▲图为团队成员体验编织西兰卡普

访谈中,梁春兰讲述其十二岁学艺至今四十余年,每幅作品需独立完成倒线、牵线、装箱、捡花、挑织等72道工序的坚守历程。她表示产业化推广仍面临生产周期长、市场认知不足等现实挑战。目前,梁春兰带领30余名学徒,最年轻者仅16岁。她坦言“年轻人难以承受长期枯坐的寂寞,产业化面临生产周期长、市场认知度低的双重挑战”,但仍承诺只要有人愿学,必定倾囊相授。

▲图为团队成员访谈梁春兰

此次恩施实践,让实践队员深切感受到,文化遗产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纽带。从《西兰卡普》舞剧中多民族文化元素的交织共舞,到苗绣与土家织锦在法律护航下的协同传承;从博物馆里各民族观众共品文脉的温暖场景,到传承人用坚守串起的文化共情——恩施用“保护”守牢共同记忆,以“活化”织密团结纽带。

作为青年学子,实践队员将带着这份体悟,在法治框架下深耕文化传承,让各民族优秀文化在交融中绽放光彩,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更持久的文化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洋帆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3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