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至10日,由北京理工大学求是书院师生组成的“匠魂・铁韵・商途”社会实践团前往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本次实践结合北京理工大学“10 x ”“大思政课”中的“行走的大思政课”主题,通过实地调研、座谈交流、志愿服务等方式,深入新疆铁路一线,观摩现场作业、学习劳模精神,感悟新时代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时代责任与使命。
一、匠魂炽热铸边疆:劳模匠心守护千里铁道线
在祖国西北广袤的边疆,蜿蜒千里的钢铁动脉,是经济发展的命脉,民族团结的纽带,更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这条承载着希望与梦想的铁道线,离不开一代代铁路人,特别是那些以匠心与热血默默守护的劳模工匠们的无私奉献。
他们中,有人以 “技术之盾”筑牢安全根基。全国劳模贾永庆,在乌鲁木齐西车辆段的工作室里,墙上泛黄的笔记记录着无数攻坚故事。他指着自主研发的安全防护踏板专利介绍:“技术是安全的基石。”正是凭借这样的创新,他消除了重大设备隐患,为工友构筑起生命防线,用技术之盾守护着列车的安全运行。
图为实践团与全国劳动模范米尔班·艾依提座谈交流。 杨铂然 供图
还有人用“温情之心”温暖千里旅途。全国劳动模范、库尔勒客运段列车长米尔班·艾依提,在“民族团结一家亲号”列车上,首创“母爱一平方”呵护母亲,推行双语服务消除隔阂,创新“流动巴扎”助农增收。她将冰冷的车厢化为传递关爱、促进团结的移动家园,让铁道线流淌着浓浓暖意。
更有人在危急时刻以“担当之勇”守护生命。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乌鲁木齐客运段副队长邵颜婷,在Z180次列车暴雨滞留的危急关头,挺身而出,高喊“我是党员,大家听我的!”,带领党员先锋队连续奋战86小时,成功转移976名旅客,于风雨中筑起守护生命的铜墙铁壁。
亦有人在戈壁风沙中以“坚韧之志”守护通途。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乌鲁木齐高铁基础设施段工长李广德,十年如一日坚守戈壁风区。面对12级狂风,他系紧安全绳冒险清障;将枯燥的线路养护视为“解数学题”,一丝不苟。他用专业与执着,保障着每一寸钢轨的平稳,确保列车在极端环境中安然飞驰。
从技术革新到温情服务,从危急担当到风沙坚守,乌铁人用不同的方式,诠释着同样的“人民铁路为人民”的炽热初心。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以非凡的匠心与奉献,共同守护着边疆千里铁道线,使其不仅成为促进民族团结、推动区域发展的钢铁动脉,更成为承载匠心与奉献的精神丰碑。
二、铁韵延绵贯天山:钢铁动脉书写边疆交通新传奇
局史馆内,一张1962年泛黄货运单据记录着乌鲁木齐至阿拉山口“三天”的艰辛历程。而展柜转角处,和谐号动车组模型与解放型蒸汽机车静静相对,仿佛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曾经,天山阻隔南北,新疆大地被戈壁、高山分割,物资运输依赖畜力与简陋公路,往来动辄半月。铁路的缺席让这片土地的联通充满艰辛。然而,一代代铁路人以钢铁意志接力攻坚,1962年兰新铁路全线贯通,吹响了征服天山的号角;此后,南疆铁路勇攀达坂,格库铁路穿越沙海……条条钢铁巨龙最终将“天山隔南北”化作历史回响,奠定了边疆交通网的基石。这条贯通天山的钢铁动脉要高效平稳运行,离不开幕后关键部门的精密协同。
车辆段是安全运行的“体检官”与“守护者”。在乌鲁木齐西车辆段,核心的“5T”设备如同“火眼金睛”,在列车飞驰中完成无接触式全方位探测,精准识别隐患。这种“在线体检”模式,既保障了检修质量,又最大限度保障了运输畅通,构筑起安全第一道防线。
机务段是赋予动力的“心脏”与“操控者”。列车经车辆段“体检”后,便驶入乌鲁木齐机务段。现代化车间里,橙黄色机械臂以超乎想象的精度舞动;乘务员通过便捷的自助终端完成出勤准备,精准接车值乘,确保列车安全、准时奔驰。
图为实践团在乌鲁木齐机务段设备车间聆听讲解。 刘磊 供图
指挥中心是每个部门掌控全局的“智慧大脑”。在机务段安全生产指挥中心,电子屏上的数据流如星河般闪烁,调度员的指尖每一次轻触键盘,都牵动着千里之外的钢铁动脉,“指挥中心就像铁路的‘大脑’,调度员发出的每条指令都关乎着列车千里运输的安全”,实践团成员马鹏博同学在笔记本上写下感悟,对各个部门协同作业的敬畏感油然而生。
正是车辆段、机务段、客运段等部门的坚守创新与环环相扣,共同保障着这条钢铁动脉的强劲搏动,让新疆铁路不仅实现了贯通天山的壮举,更在一代代人的接力中,不断书写着边疆交通的崭新传奇。
三、商途通达向未来:中欧(中亚)班列跑出钢铁丝路“新速度”
霍尔果斯口岸,作为“一带一路”的关键节点,见证着中欧(中亚)班列奔涌不息的贸易活力。在口岸管理局监控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实时显示着班列通关动态。工作人员向实践团详细阐释了铁路运输的核心竞争力:“霍尔果斯铁路口岸相比传统海运,运距缩短超过9000公里,运输时效提升近一个月,兼具距离短、时效快、成本低的显著优势。” 他指向屏幕上一个装载番茄酱的红色集装箱标识补充道:“中欧班列联通已联通‘一带一路’沿线18个国家。像这样的优质中国商品,依托高效铁路物流,仅需十余日即可抵达欧洲市场,显著提升了‘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与市场响应速度。”
图为实践团在霍尔果斯站聆听讲解。 蔡开颜 供图
数据大屏上实时跳动的庞大货运量数据,直观印证了这条贸易通道的蓬勃生机。实践团成员,特别是数学专业的同学,基于历史货运数据尝试构建货运量预测模型,其初步成果获得了霍尔果斯站工作人员的积极关注,并表达了未来应用于优化口岸货运调度的合作意向。
夕阳辉映下的国门与飞驰的班列,共同勾勒出钢铁丝路赋能全球贸易、联通美好未来的壮阔图景。
图为实践团参观霍尔果斯市第六代国门。 刘磊 供图
“这趟行程就像打开了一本立体的教科书。”北京理工大学求是书院副院长王硕感慨道。从乌鲁木齐车辆段的机器轰鸣到霍尔果斯国门的车流不息,从劳模工匠的事迹分享到志愿服务的现场实践,实践团成员们纷纷表示,这堂“行走的大思政课”让自己受益匪浅。新时代的北理工求是学子必将把北理工“延安根、军工魂、领军人”的红色基因与乌铁人“扎根边疆、奋勇争先”的精神深度融合,努力成长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通讯员:陆政轩 马鹏博 廖一凡)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马鹏博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