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回响中探寻吕梁精神传承新路径
“吕梁山高黄河宽,英雄儿女出其间”,七月的吕梁山青翠叠嶂,黄河水奔腾不息,红色遗址更显厚重。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山西时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为山西红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指明方向。为深入贯彻这一重要指示精神,暑假期间,山西师范大学“烽火”革命文物研学实践团循着红色足迹,分南北两队深入吕梁革命老区。成员们先后走访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刘胡兰纪念馆、红军东征兑九峪战役展览馆等20余处红色场馆与遗址,以实地探访、访谈交流、沉浸式体验等方式,触摸革命文物的温度,聆听守护者的赤诚讲述,开展了一场红色调研。
▲图为实践队员在贺昌烈士纪念馆合影留念革命文物:穿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者”
石楼县红军东征纪念馆内,毛泽东用过的蜡台静静陈列。当团队成员凝视这盏历经几十年风雨的蜡台时,仿佛看见伟人伏案工作的身影,听见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这些文物让历史不再抽象”,韩湘芸说。队员们纷纷感慨,“正是这一件件带着温度的实物,让‘红军东征’从课本上的文字,变成了可感可知的历史现场”。馆内的幻影成像技术更让东渡黄河的场景“重现”,战士们的呐喊、黄河的涛声交织在一起,让人真切体会到“为理想而战”的壮阔。
▲图为纪念馆内陈列的毛泽东用过的蜡台
来到三交镇周恩来路居地,在“七七事变”88周年当天,南线队员们见到了日本签署投降书的报纸原件、《救亡情报》等民国报纸真品。泛黄的纸页上,油墨字迹虽已模糊,却依然能读出那个年代的紧张与希望——既有战火下的迷茫,更有“为民族解放而战”的信仰光芒。这些文物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历史现场的大门,让当代人得以触摸到革命先辈“向死而生”的勇气。李雅舒动容道:“我们好像回到了那个紧张的、压抑的,不确定却又有信仰的年代。”
红色教育:从“课堂”到“现场”的精神浸润
孝义市仁义村的“研学一体化”模式让南队队员们眼前一亮。这里不只是红色讲解的场所,更是学生志愿者的培训基地。学生们在这里学习讲解,在劳动体验中感悟“自力更生”的精神,在红色故事中种下爱国的种子。村书记用十余万毛泽东像章建起纪念馆,用红色资源带动乡村旅游,让“红色”成为发展的底色,更成为育人的土壤。团队成员马靖渊在对工作人员采访后感叹:“来这里的学生,不只是参观者,更是传承者”,这种“学思践悟”的融合,让红色教育有了生命力。
贺龙中学旧址里,土炕上的课桌、石块垒成的板凳、油印的教材,还原着战火中办学的场景。“边劳动边学习,在战火中求知”,当年师生们的精神,至今仍在激励着后来人。虽然学校历经变迁,但“兴学育才、投身革命”的传统从未中断。旧址内保存了大量珍贵文物,这里的每一间教室、每一件教具,都在诉说:教育的真谛,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精神的锻造。北线队员们沉浸式地参观了旧址,团队成员王圣凯深有感触地表示:“此次参观让我深刻认识到了革命教育的光荣传统及其当代价值,学习到了先辈们艰苦奋斗、为国育才的实干精神,深受教育和鼓舞。”
▲图为实践队员在贺龙中学旧址前合影留念民间守护者:用一生践行“不能忘却”的承诺
调研团队的足迹遍布吕梁的山山水水,触摸着红色历史的温度。在吕梁的山村里,团队走访了一群普通的守护者,他们不是专业的文博工作者,却用最朴素的行动,为历史筑起“记忆的堤坝”。
南线队员们在石像村抗日模范村纪念馆,见到了冯家第22代传人冯奶奶。老人数十年如一日讲述“母送三子痛失两儿”冯家满门忠烈的故事,她自豪地说,“我们的家风就是教导孩子报效祖国。”队员李春辉感叹:“我们在她的讲解中深切地感受到了她对这段历史,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图为实践队员在石像村听冯奶奶讲解
北线队员们来到了方山县积翠镇,农民李来平的红色文化庭院藏着千余件革命文物。泛黄的报纸、生锈的军用水壶、褪色的徽章……每一件都由他自费收集。二十余年来,他跋山涉水寻找1400余名烈士遗骸,从田间地头到荒山僻壤,他用布满老茧的双手,为无名烈士点亮“回家的路”。他说:“不能让英雄孤零零躺进荒山沟里”,道出了普通人对历史的敬畏。队员边文谦动情地说:“李爷爷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令人敬佩。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更要学习他这种守护历史、传承精神的情怀与担当,为赓续红色血脉、弘扬革命精神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图为实践队员在李来平红色文化庭院青春视角谋传承:让红色基因融入时代血脉
五日调研中,团队成员不仅是观察者,更成为吕梁精神的共鸣者与思考者。
南线队员关注到“分众化传播”的重要性:石楼县红军东征纪念馆内,一位家长按孩子课本顺序规划参观路线,让历史与课堂知识联动;北线队员则从李来平、高宇峰等民间守护者身上,看到“情怀的力量”——他们虽非专业学者,却用一生践行“守护历史”的承诺。北线队员张愉晗在调研日志中写道:“他们没有编制,没有高薪,甚至要自己贴钱,却凭着一份‘不想让历史被遗忘’的情怀,坚守了十几年、二十几年。这份情怀,是红色传承中最宝贵的‘火种’,也是我们年轻人应该学习的坚守。”
团队结合调研提出多项建议:推动“红色主题游径”建设,串联兑九峪战役展览馆、东辛关渡口等关联遗址;建立“讲解员培养计划”,高校与场馆联合培训青年讲解员,兼顾专业度与情怀;鼓励“红色+”融合发展,借鉴仁义村经验,让红色教育与乡村振兴、民俗体验相结合。
▲图为实践队员与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副馆长交流
“吕梁精神不在书本里,而在吕梁儿女的一言一行中”,调研虽近尾声,但团队成员们表示,“将持续整理调研成果,推动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方案落地”。从烽火岁月到新时代征程,吕梁的红色故事正等待更多人倾听、讲述、传承,而青春力量,终将成为这场传承中最鲜活的注脚。
撰文 | 李春辉 张愉晗
图片 | 王圣凯 韩湘芸
审核 | 马靖渊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愉晗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