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之力破题乡村治理——我的曹家村软法实践感悟

发布时间:2025-08-19 00:5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段柯妤 伍崇文   阅读 850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作为湖南工商大学数智人居志愿服务队的一员,这个夏天,我深度参与了曹家村软法落地实践。从最初带着专业知识走进乡村,到最后看着民约真正融入村民生活,这段经历不仅让我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更让我对“青年如何用智慧赋能乡村治理”有了切实的思考。

刚到曹家村时,我们便发现乡村民约推行的核心阻碍——条款多为专业表述,与村民日常语言脱节,大家看不透、记不住,自然难以主动遵守。为打破这层“隔阂”,我们决定从“语言转化”入手,让民约“说村民听得懂的话”。梳理《曹家村卫生民约》时,我们聚焦村民高频生活场景,把“规范垃圾投放”“处理农业废弃物”等要求,提炼成“零食皮,投桶内”“农药袋,带回投”这样的六字口诀,既保留条款核心,又带着乡土烟火气;编制《防火民约》时,结合乡村用火特点,将日常用火、应急处置等关键要点,化成“用火慎,不离人”“秸秆清,放村外”的顺口短句,用韵律感降低记忆难度。当看着村民接过口诀宣传单时,能随口念诵、点头认可,我知道这一步走对了——乡村治理,先得让村民“看得懂”,才能谈“愿意守”。

▲图为团队成员走访调查

解决了“理解难”,我们又着手推进“认同难”。单纯的文字传递不够,必须让村民真正明白民约与自己的关联。于是,我们带着民约文本和口诀材料,开启逐户宣讲。每到一户,我们不搞“照本宣科”,而是结合村民的实际生活展开:对务农的村民,就讲遵守卫生民约能减少田间病虫害、改善居住环境;对家里有老人小孩的,就重点说防火民约里“用火不离人”“易燃物规范放”能保障家庭安全。从一开始村民的“被动听”,到后来主动问“那农药瓶该往哪投”,再到主动说“以后会注意”,我能清晰感受到,面对面的沟通正在消除距离,让村民从“知道有这个规定”,慢慢变成“明白为什么要遵守”,对民约的认同感也在一点点加深。

走访中,我们还发现村内的村规民约墙绘早已失去宣传作用——常年风吹日晒让字迹模糊、颜料剥落,墙面斑驳不堪。这些墙绘本是村民日常能看到的宣传载体,就这样闲置实在可惜。我们当即决定动手修复:先仔细清理墙面污渍,用砂纸打磨掉剥落的颜料,再对照原风格重新勾勒线条、调配色彩;同时,把新增的软法条例也绘在墙上,让老墙承载新内容。修复过程中,常有村民驻足观看,甚至有小朋友凑过来帮忙递工具。当修复后的墙绘重新出现在村口、巷尾,不仅成了村庄的一道亮色,更让民约融入了村民的日常——买菜路过扫一眼,接送孩子看两句,规范就这样在潜移默化中走进大家心里。

这次曹家村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乡村治理从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扎根泥土的行动”。作为青年志愿者,我们或许力量有限,但只要愿意放下“专业架子”,用接地气的方式搭建起知识与乡土的桥梁,就能让软法从“纸面条例”变成“村民共识”,让青春力量成为乡村振兴中一股坚实又温暖的动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段柯妤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