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8日讯(通讯员 郑子韵,龚越,黄梓娇,洪彬彬,曾志宇,彭佳茹) 为培养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7月13日至7月19日,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逐光义教队的27名队员怀揣青春梦想与热忱,深入阳江市阳西县沙扒镇,开启了为期七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通过义教服务、挖掘弘扬非遗文化、助力旅游业发展等多样化实践,既为沙扒镇注入多元活力,也在服务中深刻感悟青春担当与实践价值,谱写了一段难忘的筑梦篇章。这是一次青春的奔赴,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探索。
深耕文脉:助力阳江风筝活态传承
在深耕地方文脉方面,逐光义教队紧扣"弘扬非遗文化,传承文明经典"主题,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使命感,专程采访阳江风筝协会的会长陈华新,并实地探访当地风筝驿站,系统了解阳江风筝的历史渊源、技艺特色及传承现状。阳江风筝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独特的制作工艺与艺术价值亟待更多人的关注与传承。
图为组员风筝文化驿站获取素材照 辛子雯 供图
为助力非遗活态传承,实践队联合阳江风筝协会开展"阳江风筝非遗文化进课堂"活动。活动采用线上线下宣讲并行模式,将非遗知识送进当地课堂,通过生动的讲解与互动,激发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课堂上,队员们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风筝的历史故事,并带领孩子们动手体验风筝制作,让非遗文化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图为成员展开非遗宣讲课 张思婷 供图
同时,团队创新活动形式,在摊位处设置知识竞答和风筝设计体验环节,吸引群众踊跃参与。直播间内,网友们也能实时观看现场参与者的知识竞答和风筝设计过程,多维度为阳江风筝文化的传播与传承贡献青春力量。这种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不仅扩大了活动影响力,也为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传播提供了新思路。每一只风筝的绘制,都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每一次互动,都是文化传承的接力。
图为组员非遗文化宣讲摆摊直播图 麦颂伟 供图
图为成员采访风筝协会会长陈永新 辛子雯 供图
精准献策:赋能沙扒旅游发展新路径
聚焦当地发展需求,逐光义教队调研组以"精准献策"为目标,深入调研沙扒镇旅游业现状与非遗传承路径。队员们先后走访渡头村红区、环城路海货街及沙扒湾海岸旅游景点,通过实地考察、座谈交流等多种方式,全面掌握当地旅游资源分布、配套产业设施及发展瓶颈。沙扒镇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与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如何将这些资源转化为发展动力,是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课题。
图为成员教学商户抖音上货 辛子雯 供图
结合调研结果,团队创新提出"红+蓝"旅游发展新模式:以景区环境协同共治为基础,整合海滨资源与红色文化,打造"海滨——红色村落"特色旅游路线,推动红色文化与海滨旅游深度融合,实现"红蓝相映"的联动发展格局,为当地旅游业提质升级提供新思路。这一模式不仅能够吸引更多游客,还能带动当地特色产品销售与非遗文化传播,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队员们还积极协助商户学习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的使用技巧,帮助其拓宽销售渠道,提升品牌知名度。
图为成员沙扒湾拾捡垃圾 麦颂伟 供图
此外,实践队还组织开展了环保公益活动,在沙扒湾海岸线拾捡垃圾,以实际行动倡导绿色旅游理念,呼吁游客与当地居民共同守护美丽的海滨环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青春担当:在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此次"三下乡"活动中,逐光义教队的队员们用脚步丈量大地,用行动服务社会,不仅为沙扒镇的发展与文脉传承注入新动能,更以实践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他们用热情与智慧点燃了乡村振兴的希望之火,用汗水与付出书写了青春的华彩篇章。未来,团队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探索更多助力乡村发展的创新模式,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郑子韵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