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搭台,数字赋能——我的曹家村“村晚”实践心得

发布时间:2025-08-19 01:0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段柯妤 伍崇文   阅读 4.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8月10日的曹家村文化广场,鼓点与歌声交织,灯光与笑脸相映,这场由我们湖南工商大学数智人居志愿服务队与村民携手打造的“村晚”,至今想起仍让我心潮澎湃。作为团队一员,从筹备到落幕,我不仅见证了青春活力与乡土情怀的碰撞,更亲历了文化传承与数字技术为乡村振兴注入的鲜活动能,对“青年如何扎根乡村、服务乡村”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活动开场前,我们曾担心精心准备的节目难以贴合村民审美,怕与这片土地产生距离。但当团队成员身着轻便服饰,带着融入专业特色的青春歌舞登台时,台下村民的掌声瞬间打消了所有顾虑——孩子们踮着脚欢呼,老人们笑着点头,质朴的回应让我们更加投入。而村民们随后的民俗展演,更让我感受到了苗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伴随着铿锵有力的鼓点,身着传统苗族服饰的村民敲响苗鼓,节奏时而急促如奔雷,时而舒缓如流水,每一次鼓点都透着苗族人民的豪迈与灵动;紧接着,苗语传统歌谣在广场上回荡,没有华丽的伴奏,却满含对家乡与生活的热爱,让在场的我们沉浸式体会到非遗民俗的鲜活魅力。这场“青春风采+民俗底蕴”的双向互动,没有刻意的衔接,却在自然的流转中拉近了我们与村民的距离,也让我读懂了文化传承不是单向的传递,而是双向的看见与共鸣。

▲图为村晚合影

当旋律转向经典红歌,整场“村晚”的氛围达到了高潮。我们提议与村民共同唱响《我和我的祖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唱祖国》时,原本坐在台下的村民纷纷起身,有的老人主动拉起身边孩子的手,有的村民还自发挥舞起随身携带的小国旗。我站在人群中,身旁的大叔唱得格外投入,眼角的皱纹里满是岁月沉淀的深情;不远处的小姑娘虽有些歌词记不全,却依然跟着节奏大声哼唱,脸上写满奋进的坚定。没有复杂的唱腔,没有精致的编排,可每一句歌声都饱含真挚——有对祖国繁荣昌盛的祝福,有对党的惠民政策的感恩,更有我们与村民共同的心愿:携手把曹家村建设得产业兴旺、文化繁荣、生活幸福。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红歌不仅是旋律的传递,更是力量的凝聚,它让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在共同的期盼中凝聚成乡村振兴的“一股劲”。

作为数智人居志愿服务队的一员,我们始终想着如何用专业优势为曹家村多做实事。因此,“村晚”全程,我们都运用数字技术开展实时直播,让曹家村的精彩突破地域限制。直播镜头下,我们既捕捉苗鼓展演、苗语歌唱的文化魅力,展现村晚现场的热闹氛围;又在镜头切换的间隙,向网友介绍曹家村的绿水青山、特色种养产业,以及苗族银饰、手工刺绣等非遗手工艺品。看着直播评论区里,网友们不断询问“怎么买村里的茶叶”“苗绣手包在哪里能订”,我更加明白,这场直播不只是文化的“线上推广”,更是为曹家村搭建了一座产业振兴的“数字桥梁”。后续我们还会结合直播反馈,进一步挖掘当地特色资源,助力农产品、手工艺品通过电商渠道“走出去”,让文化传播与产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这场曹家村“村晚”,早已不是一场简单的文艺活动。它以文艺为纽带,让我们与村民的心贴得更近;以红歌为载体,凝聚起共建美好家园的共识;以数字为翅膀,让乡土资源飞向更广阔的舞台。作为青年志愿者,我深深体会到,乡村振兴需要我们带着专业知识扎根泥土,用接地气的行动、创新的思维,为乡村注入青春活力与发展动能。而这段经历,也将成为我未来继续参与乡村服务的动力,让我更坚定地用所学所长,为更多乡村的“文化兴、产业旺、民心聚”贡献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段柯妤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3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