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骄阳似火。7月1日,一支由淮北理工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师生组成的赴淮北市红色故事宣讲团队踏上了为期一周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征程。他们循着历史的足迹,走进萧县蔡洼淮海战役红色景区、淮北市杜集区烈士陵园,寻访革命老兵,用青春之声讲述红色故事,用青年视角挖掘淮北红色故事,让淮海战役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芒。
图为宣讲团全体成员在淮海战役总前委会议旧址合影留念。
一、寻访老兵聆听往事 触摸历史的温度
在校友的推荐下,宣讲团队敲开了一位退伍老兵的家门,1994年1月,年仅16岁的魏海武参军入伍,成为山西太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三军的一名队员,这支部队的前身正是抗美援朝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的志愿军第六十三军。在逐渐熟络的交流下,魏老也展示了珍藏的老照片和勋章等物品,军中的那几年生活作息养成的良好习惯和强劲体魄,让宣讲团感受到了军人保家卫国的不易。之后更是惊讶的得知,魏老的父亲也是一位退伍军人,曾驻守辽宁旅顺,后换防至新疆,将青春与热血奉献给了祖国。“那身军装承载的,是比山更重的责任,是深植骨髓的家国情怀。”团队成员李欣洁在采访后感慨道。
图为宣讲成员李欣洁徐楠楠和老兵魏海武的合照。
二、蔡洼旧址追朔往事 解码精神的密码
沿着蜿蜒的乡村公路,宣讲团走进萧县蔡洼,为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注入青春活力。蔡洼作为淮海战役总前委会议旧址所在地,在中国革命史上意义非凡。青砖灰瓦的四合院静静矗立,院中的老槐树枝繁叶茂,仿佛在诉说着70多年前的峥嵘岁月。 透过珍贵文物和历史资料,深切感受到革命先辈们为了民族解放事业而英勇奋斗的精神。此次活动不仅让宣讲团接受了红色精神的洗礼,也为蔡洼地区的发展贡献了力量。未来,相关部门将继续深化“三下乡”活动,让更多人了解蔡洼,传承红色基因。
图为宣讲团成员张颖为其他成员介绍淮海战役的历史简介。
三、烈士陵园纪念碑前 传承不朽的信仰
苍松翠柏环绕,烈士纪念碑巍峨矗立。在淮北市杜集区烈士陵园,宣讲团成员们向烈士敬献花朵。陵园内,152座烈士墓碑整齐排列,其中不少是淮海战役中牺牲的战士。在“烈士事迹陈列馆”,一张泛黄的照片吸引了众人目光。照片上,年轻的战士们面带笑容,背后是残破的城墙。“这是1949年1月淮海战役胜利后,淮北籍战士在战场合影。”指导教师向宣讲团介绍到。希望通过沉浸式的缅怀教育,让更多人特别是青少年了解英烈事迹,把对英烈的崇敬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动力。清风拂过松柏,仿佛在回应着这份跨越时空的对话——英雄从未远去,他们的精神正化作照亮前路的星光,指引着后来者在新的征程上奋勇前行。在阳光下,宣讲团队员举起右拳,庄严宣誓,声音响彻陵园。“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图为宣讲团成员向烈士献花。
一周的“三下乡”活动结束了,但红色宣讲仍在继续。宣讲团成员们带着收集到的多个革命故事、多张历史照片,计划开展“宣扬红色历史”活动。这场寻访,让宣讲团读懂了“人民至上”的分量,更懂得了今日安宁的来之不易。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奋斗精神,便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红色的种子已经播下,必将在淮北大地上开出绚丽的花朵。
夕阳下,蔡洼的老槐树影婆娑,烈士陵园的松柏更显苍翠。从烽火硝烟到和平盛世,变的是时代背景,不变的是精神内核。在蔡洼看到村民用红色故事感染游客,在社区听到老兵宣讲队传递正能量,才真正明白:缅怀先烈,不仅是追忆历史,更是要接过他们手中的接力棒,在平凡岗位上书写新的担当。(通讯员:徐楠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徐楠楠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